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
一篇初中课文引发网友争论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来源:桂林晚报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让很多网友皆有同感,甚至为“斯人”还是“是人”争论不休。
对于上述疑问,人民教育出版社10月26日表示,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人教社:“是人”而非“斯人”
但两者表达的意思一样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句话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该文章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通常要求背诵,多年来也脍炙人口。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中学课本存在几十年了,所有上过中学的人应该都背过,其中有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记忆非常清晰,因为当时课上还联想到“李斯”是不是就是这个“斯人”?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有人说,课本上,甚至是古文里,从来没出现过“于斯人也”这几个字,他就有点蒙了。“难道我记错了?”该网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全部都是“是人”。
此外,另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于为何一些网友出现“斯人”的群体记忆,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这确实不清楚。不过“斯”和“是”两个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这”的意思。
多方面原因
或导致产生记忆偏差
“‘斯人’和‘是人’的意思一样,但它们之所以让许多网友产生记忆偏差,有多方面的原因。曲阜师范大学2020级中国史专业儒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葛宁认为,“是”跟“斯”发音相似,特别是在一些不分翘舌音和平舌音的方言里,它们很容易被混淆。在现代汉语里,“是”多用来表示判断,而“斯”依然用来表示指代,而且“斯”在使用的时候更像古文。这或许影响了人们对这句话里“斯”和“是”的使用。
葛宁认为,古诗词中频繁出现的“斯人”可能也加深了人们对这个词的印象。还有个原因可能与电视节目和古装影视剧有关。这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呈现方式如果引用出现错误,也很容易传播开来。特别是一些古装影视剧,为了台词更符合剧集氛围,便会常常引用一些古代名人名句,但稍失谨慎,便会造成误用误传,而大部分观众也不会专门去查阅资料核实。另外,传统戏文可能也是影响人们产生这类记忆偏差的一个原因。传统戏文的很多故事都是来自历史典故,而涉及一些经典名句时,会根据自己的行文韵律进行改造,就在这个化用的过程中或许也对误传造成了一些影响。
不只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些年来,一些在当代人生活中流行的古文、古诗词名句,都不是原版。葛宁举例称,人们常常使用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其实在苏轼《浣溪沙》里的原文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对大众而来,语言通常只是生活里的一个交流工具,而非研究对象。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使用习惯对语言进行改造,这或许会使其与最准确的用法相去甚远,但却在实际生活中成为约定俗成的准则。“像我们最常说的‘连累’,‘累’读四声,但是正确读音是三声,可说三声的话大家反而感觉莫名其妙。”葛宁说。
葛宁认为,作为专业研究者还是应该尊重原版,不能忘记它们最原本的面貌。“它们毕竟是从过去来的,是个传统,即便它们有一些变化,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它们的源头。”
综合济南日报、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