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版:读桂·风物[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传唱千年的平乐土话童谣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7月19日    来源:桂林晚报

  平乐土话发祥地之一、阳安陶村的“陶氏世居”莲塘门。
■陶彩忠 文/摄
  地处桂北地区南部的平乐县阳安、青龙、张家等8个乡镇,由于历史、民族、语言等原因,自古以来传唱着一种奇异、特殊的民间童谣。这些童谣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朗朗上口的音乐韵味和独特的语言风格,引起许多民俗和民间文化专家、学者的兴趣。 

●通俗童谣 朗朗上口
  在平乐土话童谣中,许多都是健康向上、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但都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在形式上,平乐土话童谣有的为三个字一行,有的五个字一行,有的七个字一行。但大都是三、五、七字兼用,或三、五,或者三、七兼用,没有严格的韵律,整个童谣随意流畅,却富有节奏感。一首题为《萤火子》的童谣极具代表性:“萤火子,眨眨飞,过岭背,岭背有个养牛妹,穿红衫,穿红裤,踏死鸡仔叫咕跪;花手巾,抹眼泪,洗凉手巾挂门背,洗脸手巾搭门头;骑头牛,过岭头,骑头马,过山垭,山垭有株辣蓼花,吃得老妹嘴哑哑。”
  在内容上,平乐土话童谣包罗万象,主要是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劳作、生活以及风土人情。据有关史料记载,平乐土话童谣的产生,至少有一千多年历史。于是,有专家学者称它是平乐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记录当地民间生活的“史诗”。如青龙乡的平西村曾经是“土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传统戏剧的古村落,文化活动非常活跃,童谣《日头蒸》就是佐证:“日头蒸,蒸姑归。姑撑伞,去平西。平西有戏唱,看到不想归。大个煎糍姑欢喜,小个煎糍姑欢地。去先挑担是你舅,尾底拿鞋是你姨。你姨梳起龙凤髻,龙凤髻眼插金丝……”
  平乐土话童谣《石面山》、《夏城》等童谣,就反映出当地地理环境和群众的生活状况:“石面山,水难担。担上半岭桶筘爆,丢脱扁担摘茶泡。”“夏城,夏城,大路石子摁死人。到了四月蔴出身,禾篙草蔸收起银。”
  在表现手法上,平乐土话童谣采用了许多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反复、设问和兴、连、比以及寓言等手法,极具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如《燕子鸟》采用拟人手法,把燕子鸟刻画成一个美丽姑娘,也非常有韵味。“燕子鸟,挂门楼。三日不吃饭,四日不梳头。梳好头,插好花。吹起鼓手去外家,你外家不认得你,你是平乐姑娘……”

●口语传唱 古风犹存
  平乐土话童谣中,基本上只能用当地土话口语传唱,很难用标准的书面语形式表现。而一旦要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其音韵和味道就消失殆尽。例如童谣《日头蒸》、《鸡打架》就比较明显。其中的“日头蒸”,如果改成了“太阳烈”,“蒸姑归”的“归”改为“回”,或者“去先挑担是你舅,尾底拿鞋是你姨”里的“去先”改为“先去”,“尾底”改为“后面”等等,就会使作品失去原来的韵味和意境。
  平乐土话童谣古朴典雅,其主要原因是平乐土话比较古老。平乐土话与现代普通话的许多差异,在平乐土话童谣中都可以找到。在平乐土话童谣中,对一些物件的称呼非常古老。如“鼎锅”称“纹鼎”,“锅头”叫作“锵”。古时,平乐本地孩童的游戏大都以学习大人煮饭菜、学做家务为乐,因此,儿童做游戏统称为“饭锵鼎”。
  平乐土话对房屋方位的称呼很特别。称房屋后面为“尾底街”,称窗口为“亮眼”、“明孔”,“厅堂”称为“堂屋”等。
  平乐土话一些用词很古朴优雅。本地话称“太阳”叫“日头”,“后面”说成“尾底”,“回去”作“转归”,“菜园子”叫“菜舍”,走路称作“徉路”,即闲逛之意。

●文化渊源 根系中原
  平乐土话,也叫平乐本地话。其实,它并不是平乐土著话,而是北方汉族移民的语言。根据平乐《陶氏族谱》记载,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末期从山东迁徙而来的。平乐陶氏始祖陶英,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的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因战功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右侍郎,敕封太尉。唐天祐2年(公元905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陶英和李梁,受朝廷封为征南大将军,领兵8万,出镇昭州。大军兵不刃血,平定了动乱。唐天祐4年(公元907年),朝廷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李、莫、翟等将士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木峒”,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于是,他们从北方带来的语言,唐代的汉民族语言——“唐京雅音”,也就在南方一隅保留了下来。明朝之后,随着“西南官话”在官场、商场的普遍应用,这种语言也就只在普通百姓中保留下来,这也就是童谣里古字、古语成分较多,古风犹存的原因。
  平乐土话童谣中的《狗吠松》就很有“魏晋古风”。“狗吠松,松下你爷尾底(意指:后面)冲,得见你爷骑马去,得见你爷骑马归,扫净前庭爷下马,铜盆倒水爷洗脚,蜡烛点灯爷寻鞋。大嫂进房舀烧酒,二嫂进户房赶鸡公,鸡公飞上桃子树,打烂桃花满地红……”
  这首童谣就很有艺术性和思想性。读完这首童谣,一幅美丽、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浮上心头:一家山村农舍,一个小孩和狗在农家门口,守候着爷爷回来。随着一阵狗吠声,爷爷骑着马回来了。儿孙们扫净庭院服侍着爷爷下马,打水给爷爷洗脚,媳妇们赶忙杀鸡打酒……古朴的民风跃然纸上,给人以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