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瑶圩 沧桑巨变
■陶彩忠 李芳 文/摄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24日 来源:桂林晚报
漓江、荔江、茶江于平乐县城北端处汇合后的桂江,南流约20公里处,便是平乐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大发瑶族乡。这个瑶族小乡镇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占全县四分之一,人口占全县百分之四,却久负胜名。
古老驿站 演化大瑶圩
大发,古称为大扒,因当地有一山形似“耙子”而得名。古时,是一个供桂江过往船只小憩和官方传递塘报的驿站,附近人烟稀少,仅数家人居住,人口也不过数十人。
明朝末期,随着工商业在广州、香港等沿海地区兴盛,桂江成为两粤水上交通的“黄金水道”。当时大量的商船往返于广州、梧州、昭平、平乐、桂林之间。而桂水湍急,南来船只,逆水而上,千里之途,异常艰难。到达大发湾时,船夫们早已筋疲力尽,便在大扒湾泊船小憩。
由于桂江水急湾小,大扒湾一次只能容纳两三只船停靠。为腾出空间给后来的船靠岸,过往商船从不在此久留或住宿。船夫、纤夫稍作休息,而客商则登上距河岸约150米高的小镇,或吃上一碗米粉,或买些急需的生活日用品,十多分钟后便匆匆开船离去。
大扒瑶圩里有一条沿桂江西岸建,用河卵石铺就的老街,从南面的乡政府旧址至樟树底码头,长约300米。其中,南段约100米,宽3米,一边是临江河堤,一边是民居和铺面,叫半边街。这里曾设立过5天一圩的集市,因人流少,购买力差,圩日也形同虚设,十分冷清。
新中国成立后,大扒瑶圩快速发展。随着匪患的消除,经济的发展,大扒瑶圩进入了水上运输、商业贸易、市场繁荣的时期。解放初期,街道处处都是门面店铺、旅店、饭馆和仓库,商业铺面达80多家。街头的“成兴隆”杂货、“井金龙”布行、“后龙”收购铺,街中心的“天佑算”药铺等,都是当时有名的商号。在街中心,还设有肉行、干杂行,街尾有米行等。
每到圩日,各路商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大扒街。当地的土特产青麻、茶油、山药粉、柿子、板栗、黄栀子、甜茶叶等农副产品在这里交易、囤积,之后运往梧州、广州、香港。沿海地区的食盐、布匹等货物也沿水路汇聚于此进行交易。大发湾边呈现出商船往返,商贾云集,交易红火的热闹景象。
1984年,为落实党和政府的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大扒公社改为“大扒瑶族乡”。1997年,改为“大发瑶族乡”。随着社会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变,大扒圩从古代以水路运输为主,改成了现代以陆路运输为主。同时,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城镇扩建措施,在邱家岭公路两侧修建新的街区并扩建圩亭,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取名“大发农贸市场”。2014年,乡政府将大发圩的新老街道进行了美化和立面改造,街道面貌焕然一新,极富瑶族民族特色。
如今的大发瑶乡,集镇面积达3平方公里,主街道长约300米,宽约20米。从高空俯瞰,新老街道的连结,构成了一个大写的“厂”字集镇景观。2015年以来,瑶乡又对码头与沿江河堤进行了维修,并将桂江江心的中洲建成美丽的绿色孤岛。自巴江口水电站蓄水后,河道水面扩宽,山清水秀,展现出了湖泊式的美丽景观。
高峡平湖 险滩变通途
民国时的大发,龙鱼混杂、匪患成灾。大发通往梧州桂江段的“印子冲”“粱米矶”两岸山高林密,悬崖峭壁;“枫木矶”与“琉璜矶”水深狭窄,浪高水急。过往船只常常在此被巨浪掀翻,人们称其为“虎头矶”。
桂江的长滩至大扒黄龙段,人烟稀少,水急滩险,自古为蛮荒之地。明清以来,这里是受民族歧视迁徙而来的“瑶蛮”异常活跃之地,他们凭借桂江沿岸险要的地势和山高林密,与官府作对,抢夺过往商船。解放后,几股国民党残军、土匪及盗贼也盘踞在此,抢劫财物,令过往商船闻之而胆寒。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平息了匪患。但桂江汇漓、荔、茶三江之水,水势汹涌,给当地瑶民带来了无穷贻害。河水暴涨时,大发附近的“枫木矶”与“琉璜矶”恶浪翻卷,重病瑶胞患者无法出船,或耽误救治时间,或冒险行船,船沉人亡。如今,在瑶乡仍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有命活到九十九,无命莫过‘上下矶’。”
坐落在大发湾边由大青石砌起的“石角嘴”码头,共130级。从江边呈60度角向上延伸到大发街上。舟楫交通年代,广东、梧州上来的商贾带来了大量商货溯江而上,停泊在大发湾后,商货必须用肩一担一担挑着沿“石角嘴”拾级而上到大发街上。一次圩日,往返一趟,一次少则几担,多则一二十担的商货,商贩或者挑夫们往往累得腰酸背痛,苦不堪言。于是,在大发流传这样一句俗语:“有女莫嫁大发街,挑货如同上天台。”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如今,桂江上那桀骜不驯的“枫木矶”与“琉璜矶”早已被征服。总库容达2.16亿立方米,年发电4.3亿千瓦时的大发瑶乡境内巴江口水电站于2009年建设蓄水。百里桂江,高峡平湖,碧波荡漾,造福于瑶乡两岸。河水上涨后,狭窄峻峭的“石角嘴”码头也建成了拥有三层梯级平台并通行汽车的大型码头,商贩或者挑夫肩挑背扛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荒蛮瑶乡 蜕变新家园
集市,是瑶乡农贸交易的中心,也是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窗口。古时,由于瑶民散居于桂江两岸,在五十里水路中,大发瑶乡便有了黄龙、广运、大发三个瑶圩,瑶圩镇皆沿江而建,狭小而简陋,却五脏俱全,功能完备。特别是广运圩,大概是因为太小的缘故,俗称为“油麻市”。
位于大发至黄龙八十里桂江水路中间的广运圩,曾是一个纯粹的瑶圩。每逢圩日,来自瑶乡各地以及附近昭平、荔浦等地的瑶民都来这里赶集交易。旧时的广运圩,人们交易几乎是在沙滩上,沙滩上面有一个斜坡,住着一二十户人家,有一条一二十米长的小街和一个小圩场。圩镇里日常用品、珍稀山货及各式各样的地方小吃应有尽有。瑶人出山赶集路途远,买卖完后,便在圩里找一餐馆吃饭。瑶山寒湿,瑶人好酒,下午两三点钟酒足饭饱后,才启程归去。人走圩散,便有了“瑶人赶圩——散得快”的诙谐说法。
后来,随着巴江口水电站蓄水,桂江水位上升,这个小小的“油麻市”已经沉入江底,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当地政府在广运冲对面开山劈岭新建起一个广运新村,广运圩也就设在那里了。新建的广运圩规模比过去的乡圩面积扩大了好几倍,除圩场外,还建了集镇新大街、小学、医院和特色民居,当年的“油麻小市”俨然已建成一个城市小区。
与广运圩一样,黄龙瑶圩也由于巴江口水电站的建设、水泥公路的普及、圩镇的扩建,狭小的码头瑶圩已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的美丽瑶村集镇。
做客瑶乡,漫步在清幽的老街上,追忆瑶乡往昔峥嵘岁月;穿行在赏心悦目的集镇新大街中,看瑶乡华丽蜕变。做客瑶乡,乘一叶轻舟在桂江上飘荡,看翠竹迎风,白鹭翻飞,顿觉心旷神怡,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