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版:读桂·周游[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古村李坑 古韵悠悠

■朱秀坤 文/摄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18日    来源:桂林晚报

  在古徽州,“坑”指有山有水的地方。江西婺源历史上隶属徽州,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着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距离婺源县城12公里的千年古村李坑,应算婺源景点的一颗闪亮明珠,不但山明水秀,且安宁淳朴、闲适温婉,旧日的商贾士绅们的后代至今在祖上留下的精美宅院里作息繁衍,居家生活,平心静气地过他们的烟火日子,宠辱不惊,恬淡安然。
  李坑建村于北宋祥符年间庚戌年(公元1010年),是李姓家族聚居地,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商达百人,南宋年间还出过一位武状元李知诚,是古村名气最大的人物了。状元故居是一处花园式古老庭院,并无特别之处。且冷清得让人不平,当年的状元府肯定是熙攘喧闹热闹非凡的,终究敌不过时间这把杀猪刀,功名利禄皆不过是过眼云烟,随了门前溪河流远了。有意思的是,故居后院内长了一株紫薇,历经上百年岁月沧桑,残存半边,老朽枯萎,仅靠树皮输送养分,至今年年开花,花期长达三个月,满树艳红小碎花绽放出生命的光华,令人啧啧点赞,谁道花无百日红?
  古村四面环山,两条清溪汇成一条长河自在流淌,两百多户人家参差错落在溪河两岸,岸边凉亭供人休憩,河上搭桥或宽或窄,木桥、石桥、砖桥,平桥、拱桥皆有,三步两桥,站在这桥望那桥很是平常,河面上竟有大大小小几十座桥连通两岸。古往今来,小小的桥迎来了几多行者,又送走了多少过客?曾让几多人停伫,又令多少人等待?桥小巧得让人喜欢,桥上一过,手里拎只篮或身边跟只狗,临水照个影,便成了游人眼里的景。而你看一眼桥下码头上浣洗的村姑与农妇说说笑笑闲话家常,或者迎面小楼花窗前坐了一位品茶的女子,也正兴致勃勃地往桥上眺望——以头顶的蓝天、身后的古树或老宅作背景,也是一幅韵味悠远的画了。
  古村照例有牌坊,有戏台,有庙宇,有桂花和香樟树,树龄都上百年,阅尽人间悲欢离合,依然苍劲碧翠,彰显着村落的悠久历史。还有大夫第、铜绿坊,一个代表官宅,一个代表商家。大夫第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镂刻华美,做工精细,无论雕刻的人物、山水还是鸟兽、草虫,连人物的衣褶都流畅自如,连小鸟的翎羽都不肯将就,每一幅都雕刻得无微不至,精益求精,很值得玩味与品评,只是有几人能完全识得与懂得?
  村里有几处气象特别的老宅,如“春蔼堂”气质端庄,古风扑面;如李瑞材故居几案上的自鸣钟、花瓶、木雕底座的镜子,象征着终生平静;如“尚武堂”中堂挂的那幅刚劲有力的“武”字,两侧对联“习武练艺功盖世,报国逐贼性忠诚”;如“耕读人家”厢房里放着的几件农具。细细一想便能明白,世代居住于如此荒僻之地的李姓人家,心中向往的是平静安宁,信奉的则是耕读传家。一为物质,一为精神,读书为什么?还不是走出深山,治理天下。这就是李坑人的心灵世界与精神追求,是古村的文化底蕴。
  村里还有小姐楼,如今已成与游客互动的一个表演场所。据说是富家千金抛绣球选夫婿的所在,如《红鬃烈马》中王宝钏选中薛平贵。现实中的古村究竟有没有此举,不得而知。只是古徽州的女子大多终生留守在马头墙内的古宅中,“猫眼窗”又高又小,自作主张选择心上人,也唯有抛绣球赌上一把撞大运了。
  建于明末的申明亭曾是村民聚会之所,彼时每月朔日(农历初一)、望日(农历十五),村中就会鸣锣,召告族人在此集合,宣讲王朝法令,调处民间纠纷,惩办违反村规民约者。
  古村建筑是典型的徽派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流水小桥,雕梁画栋,貌似内敛,实则非常考究。行在村里,面对满眼的明清古民居和来往的人流,似乎一下就能穿越到古情雅意的两宋或明清时代。手里执把折扇,石板老巷里随意一走,抬眼便会遇见一位行色匆匆的娉婷女子,以袖掩面,相视一笑,一霎时羞红了面庞;也可能越过一座木桥,那边檐下避雨的白衣女子正踌躇望天,蓦然间一柄油纸伞撑起一片晴空,举伞的书生离合聚散后,定是今生不离不弃的夫君了;也可能某个临街的青砖院落,住了位养花卖花的汉子,谁能想到姹紫嫣红馥郁芬芳的背后,却是曾经刀光剑影,如今归隐市井的江湖侠客?
  面对村落内一条条弯弯长长的小巷,爬了斑驳苔痕的墙砖,或者一座座小轩窗、冬瓜梁、飞檐翘脊的楼宇门庭,就是面对一段漫漶而久远的时光。只是这些粉墙黛瓦的古旧建筑间,都挂了红灯笼或布幌子,青石街市上的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或出售古玩字画的,叫卖茶叶笋干土特产的,叮当敲打金银首饰的,煎炸烹调招徕食客的,哪怕迷蒙烟雨中走过一位老者,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也可能写了一段不同寻常的阅历……
  溪河岸边或古村内外,又有双桥叠锁、蕉泉浸月、两涧清流、道院钟鸣、柳碣飞琼、仙桥毓秀等十二景点排布其间,共同营造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古村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