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读桂·社会[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先天残疾 一瘸一拐的她走遍桂林山川

这些石画里 闪耀着生命的光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18日    来源:桂林晚报

  邓凤竹用漓江石制作的石画作品。记者 阳聃甫 摄
  邓凤竹参与制作赠予澳门的《八桂欢歌迎归雁》宝石画。(受访者供图)
  邓凤竹正在工作室制作宝石画。记者阳聃甫 摄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为先天缺陷或后天事故,身有残疾。站在不一样的起点之上,他们在连接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面临更多的艰辛,付出更多的努力。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前夕,市残联的工作人员将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桂林石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邓凤竹的故事推荐给了记者,希望能写写她。在她奋力前行的身影里,闪耀着不屈、坚持、博爱这些生命的光芒。

以石为墨 画出一方天地
  5月13日上午,记者在桂林石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见到了邓凤竹,此时的她正在与另外两位同事绘制一幅人物肖像石画作品,画中人物不论是皮肤、衣物还是背景装饰,都是用不同颜色和大小的宝石拼贴、镶嵌而成,整幅作品使用了差不多20多种总数上万颗的宝石材料。
  邓凤竹由于先天疾病腿脚并不方便,但是一旦坐下来,她制作石画时的双手却格外灵活。一盘盘颜色、大小各异的宝石在她面前就是填充画布的“颜料”,只见她手中的镊子上下翻飞,原本空白的线稿就变成了彩色的画卷。
  “桂林石画融汇了传统漆器的螺钿技艺、百宝嵌工艺及传统绘画艺术特色,选用的材料均是各种宝玉石及桂林特有的鸡血玉、漓江石,用它们来代替笔墨,纯手工制作成画,这项绘画技术在2018年的时候被列入第五批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邓凤竹说。每一幅宝石画从底稿到成品至少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但也正是这样的精心制作让邓凤竹的作品脱颖而出,现在的她已经被评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林石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所绘制的作品也获得了多个奖项。
  邓凤竹说,她从事石画创作已经35年了,创作的石画作品不计其数,其中让她最满意的就是1999年她的作品被政府选中,代表广西向澳门赠送一幅《八桂欢歌迎归雁》宝石画,现在这幅画还收藏在澳门综艺馆内。“当时参加竞选的项目有上百个,最终是我们的宝石画脱颖而出,我真的十分高兴,我在制作那幅画的时候也格外用心,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完工。”
  漓江石、桂林本土鸡血玉、各类宝玉石在邓凤竹的手中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桂林石画,这些本土石材在她的拼接之下被赋予了全新的形态。

现在的成绩 源于数倍于常人的努力
  “我因为先天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生活上的不便让我从小就认识到,我必须加倍努力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邓凤竹说,自打她上学以来,她的成绩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只是由于当年没有能够招收残疾人的大学,她最终还是没能走进大学校园。即便如此,不甘放弃的她克服了各种困难,靠着自学读完了大学课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遇到了改变她命运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宝石画百宝嵌的技艺。
  学习石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同于使用画笔和颜料,用石头作画需要对构图和光影有更深刻的理解,有时候画笔勾勒几下的事情,换做石画就需要邓凤竹反复尝试好几个小时。使用的石头厚了,颜色不对,透光性不好……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而邓凤竹只能反复地用镊子夹取每一颗石头去尝试,直到找到最合适的那一颗,有时候一天下来也只能完成画卷的一小部分。
  “以前农村的老建筑、道路上经常会用鹅卵石拼嵌图案,我在学石画的时候经常会去观察,因为那时候进村的路都坑坑洼洼,一不注意我的拐杖就被卡在石头缝里摔一个大跟头,那几年我身上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教室内的耐心坚持,加上教室外的刻苦学习,她终于掌握了百宝嵌的真传。
  1987年,邓凤竹被广西宝石所聘请担任设计师。后来,一位老板带来了一批宝石请她设计宝石画。她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宝石画既有国画的韵味,又有油画的意境,与桂林山水的气质不谋而合,为何不把两者相结合,通过一块块宝石的光芒,让桂林山水焕发出新的美感呢?于是,她更加努力地钻研学习,将桂林本土石材巧妙利用,赋予其全新形态,开始自主创作桂林石画。
  “作画用的漓江石、桂林鸡血玉,我都是尽可能地亲自到漓江河床和开采地去挑选,而一幅稍大些的作品动辄就是成千上万颗石头,来回跑几趟是常有的事。”邓凤竹说,她为了找到适合的材料几乎走遍了桂林的山川。刚开始创作的那几年,邓凤竹曾经坐车到阳朔杨堤的一座山上采集黑玉髓。虽然那座小山并不高,但是对需要使用拐杖行动的她来说却是不小的挑战,百米不到的小坡,邓凤竹手脚并用地“爬”了将近半个小时。“这样的情形基本上就是我刚开始创作的常态。每次从外面回来,我的手上衣服上全是泥,回家之前都得先清洗一番免得让家人看到。但是当我把包里的石头摆在画布前时,这些辛苦也烟消云散了。”

因为淋过雨
所以想为他人撑把伞

  2014年,邓凤竹与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吕蔚珊、擅长销售的王勇共同创办了桂林惠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场。
  “这个工作室除了是我们3个人进行石画创作的场所之外,也是桂林市本级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石画创作有一定门槛,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保证学会,但是只要有人过来愿意学习,我们都会尽心一对一指导上课。”她向记者介绍道,她的工作室一直在对全广西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就业培训。正是因为她吃过残疾的苦,所以想为其他残疾人“撑一把伞”。
  “给残疾人培训成本并不低。”邓凤竹说,硬件上他们要在教室与宿舍里为残疾学员增设大量无障碍设施,培训上也得在一些从未接触过社会的学员身上花费更多精力。目前在她的工作室培训过的学员已经有300多人,他们也聘用了近20位残疾学员在这里上班。
  在她的工作室里,摆放着许多残疾学员的石画作品,有些学得好的已经在广西获得了奖项,这让她感到十分欣慰。她十分清楚地记得,在前年带着残疾学员一同前往南宁做石画展览时,他们的作品受到了整个展厅的关注,短短一个上午就将带去的石画卖完了,很多顾客还专门来到他们的展区,夸奖他们的学员,“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们受到夸奖时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纯真灿烂,能够让这些残疾人建立自信,实现价值,这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邓凤竹的工作室遇到了销售困难,他们在坚守继承桂林石画的同时,也在学习直播带货,让桂林石画走出桂林,走向世界。现如今,邓凤竹的工作室依旧在为残疾群体提供帮助。“也许我一个人的力量不算大,但是我依旧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帮助他们,教会他们一门技术,为他们提供一个岗位。石画的宝石也许是冰冷的,但是制作石画的手一定是温热的,我想用这些画让残疾人感受到温暖,这也是我在全力坚持的最大动力。”
  记者阳聃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