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版:文娱关注[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明明很不错 为何不叫座?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09日    来源:桂林晚报

  《风起陇西》剧照
  《风起陇西》海报
  《风起陇西》剧照
《风起陇西》收官

  5月7日晚,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落下帷幕。这部剧在CCTV8晚间黄金档播出时,酷云实时收视率在0.5%左右徘徊,广电总局的视听大数据第一周也只有0.755%,被网友戏称为“击穿了央视电视频道的收视率底线”。直到后期才终于缓慢有所回升。
  为什么会这样?很多观众开始从各个角度找原因,有人怪演员,有人怪导演路阳、怪漆黑的滤镜……
  其实这部剧整体评价并不算特别低,豆瓣开分7.7,如今又慢慢爬升到了7.8。从各个角度来考量,它也都做出了许多全新的努力与尝试。比如试图给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题材找到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也是历史与谍战两个类型的全新融合。而之所以没有被大多数观众所接受,原因在多个方面,很难归结到某个单一的因素上。

  全新的谍战视角

  熟悉马伯庸作品的人知道,他的小说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其作品往往是在真实的历史架构之上,以小人物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情节天马行空,但因为作者对古代生活图景细致入微地还原,读者又会感觉这就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此次的《风起陇西》也不例外,作品以“诸葛亮失街亭挥泪斩马谡”的三国典故开篇,以全新的谍战视角开启了不一样的叙事。
  《风起陇西》将剧集24集打造成对应的24个计策,以提炼剧集要素核心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理解本剧的有效途径,并邀请到剧中孙令扮演者常远,通过富有搞笑风格的叙事方式,在每集片尾的“风起陇西解说小剧场”概括当集的剧情核心脉络。
  《风起陇西》最鲜明的特点是将“烛龙是谁”的问题作为线索,铺设于全剧之中,并通过伪像将其隐藏得更深,观众在层层迷雾之中分析将会有些许门槛,“解说小剧场”的出现很好地传递出主创团队希望传达的理解要素,也将一部严谨肃杀的古装谍战剧轻松化,适配更多的用户群体。

  秉承匠心

  马伯庸亲笔打造的丰盛世界,一直激发着导演们的创作欲,其影视质感不输HBO、奈飞等国外平台的大制作剧目。《长安十二时辰》筹备7个月,拍摄217天,动用群众演员近3万人次,还原了书中的“望楼”系统,旗语加击鼓的报时方式气势震撼。《风起洛阳》有4万多平方米的置景、100多个场景复原、5000多件服装、1.5万多个美术道具,复刻了书中的太初宫、仙居殿、天堂、明堂、定鼎门、含嘉仓、应天门、天津桥、天枢、端门等城市地标。
  《风起陇西》同样秉承匠心,导演路阳曾执导电影《绣春刀》《刺杀小说家》,因此打造剧集的电影质感自不在话下。
  此外,创作团队为男性人物设计了符合个性的胡子造型,高度还原三国时期男性追求“美髯”潮流的同时,更能突出角色的性格。因为《风起陇西》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蜀汉与曹魏,主创团队根据环境方面蜀、魏两地的不同气候,营造出蜀地相对湿润、植被茂盛的景象,与黄沙漫天飞舞的魏地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蜀兵被魏兵追堵截杀之时,“今日殉国,有死无生”,一段悲壮的配乐感人至深。剧集播出之后,马伯庸发文表示赞赏:“拍出了我心目中那种肃杀、压迫而略带忧郁的谍战气质。”
  马伯庸的作品也许并不是最热门和最具话题性的,但都在力图去触及国产影视工业的新高度,是原著作者和影视创作者之间的相互成就。

  为何不叫座?

  《风起陇西》有着强大的主创团队和演员阵容,偏偏就是不叫座。分析人士认为,有些是自身不足导致的,有些则不然。
  其一,美学层面上的。譬如自然光、烛光的运用,在大银幕上有很好的效果,可在小荧屏上或许就会显得有点黯淡,好像三国时期不出太阳似的。
  该剧质感上是往正剧做的,古香古色,也使用了一些文言文。可人物对话上,有时又颇为现代,诸如“我从来都没出过外勤”“不许拉山头,搞小圈子”“是我发展的外勤下线”等等,很像现代谍战剧里的台词。可以理解主创者是想让观众更好地代入时代语境、对人物困境感同身受,但这一切并不需要通过语言的口语化来体现。现在不古不今的,反而两头不讨好。
  其二,通俗性层面的。虽然《风起陇西》是三国故事,但剧中的几个主人公都是杜撰出来的,人物众多,观众一时半会要厘清他们是谁并不那么容易。虽然它的内核是谍战剧,可又不像民国谍战剧那样已经形成固定的正反派——大家对日寇、军统、中统都不陌生了,但《风起陇西》司闻曹、间军司等概念以及各色官职还是会把人绕晕。
  其三,《风起陇西》的主题表达上存在两个背离:剧情前后段背离;与观众对间谍叙事的审美预期背离。
  像《潜伏》这类革命年代谍战剧,已经形成稳定的叙事范式,“信仰”是它们的共有主题,并以此突出革命战士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主人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是他们替我们扛起黑暗的闸门,所以剧中他们所遭遇的艰难险阻、他们为革命事业所做的种种牺牲,都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也能转化为美学上的崇高感,令我们动容。
  《风起陇西》也有“信仰”这一层面的表达,浓墨重彩地体现在剧情的前中段。比如“为了光复汉室”。为了这个大义,很多小人物牺牲了亲情、爱情、友情,包括自己的生命。陈恭、翟悦命殒,荀诩活着但已失去所爱一切。问题是,这个“信仰”叙事很难打动观众。“光复汉室”离当下的我们太遥远了,并且观众无法从剧中明显看出蜀汉之于曹魏的“先进”之处,相反,剧中蜀汉的权力机构内部有着更多龌龊的勾心斗角。何况,真实的历史也证明,蜀汉的“雄心大志”最终落空了。由此,这个“信仰”叙事它无法像《潜伏》等谍战剧那样,激起观众最广泛的情感共鸣。综合澎湃新闻、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