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版:读桂·热点[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桂林两个博物馆、一个植物园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

跟着记者来看看
这里都有哪些“宝藏”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2年05月09日    来源:桂林晚报

  日前,中国科协发布了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名单,其中,位于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榜上有名。
  这些馆、园里有些什么“宝藏”展品?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它们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市民前往参观又有哪些须知?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地质博物馆
■博物馆简介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是目前华南地区功能最齐全的地质博物馆,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桂林冶金地质学校地质陈列室。这座展陈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博物馆内,有馆藏实物标本5万余件,系统展出了古生物化石、陨石、矿物、岩石、矿石和宝玉石等珍贵标本5000余件。
  博物馆围绕生命起源与演化、行星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矿物岩石、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宝玉石等主题设置了10个展厅,内容丰富而生动。
  博物馆还对被誉为“地质历史活的教科书”的金钉子国际地层剖面、天外来客“陨石”、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世界超大型矿床“大厂锡多金属矿”和“平果铝土矿”等专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系统展示。
  
■记者探访
  走进博物馆一楼大厅,一个长约13米的鱼龙化石便进入眼帘。据介绍,这是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产于贵州关岭,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中最大的鱼龙化石,且保存完整,形态精美,可谓无价之宝。鱼龙是一种类似鱼的大型海栖爬行动物,生活在2.5亿至9000万年前的中生代。
  此外,该馆的重要藏品还有重3.5吨的南丹铁陨石、丰富的有色金属矿石及来自南极的岩石标本等。“这些标本中大部分都是我校师生多年来的科考积累,这也是我们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馆员张佳莉介绍说。
  畅游在这里,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收获打开地球科学知识大门和了解宇宙奥妙的“金钥匙”。
  
■参观指南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5路、K96路公交车可到。
  该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当前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暂不接受个人进校、入馆参观。团队参观可与馆方联系预约,在符合学校防疫规定的前提下接受入馆参观,并安排讲解服务。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在抖音等平台推出了“云游博物馆”“精品标本展播”等馆内讲解视频,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先睹为快。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国内高校馆藏动植物标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位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内,是依托学校生命科学学院60余年办学历程中所积累的大量动植物标本基础建成的,是国内高校馆藏动植物标本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共三层,展示面积2500平方米,分为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贝类、昆虫及植物共七个展区,馆藏动物、植物标本1万余种、50余万号(份),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植物标本有300余种。
  馆藏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标本32种,约占全国一级保护动物三分之一;馆藏广西淡水鱼类标本280种,占广西淡水鱼类90%,其中洞穴鱼类60种,占全国洞穴鱼类60%。馆藏各类昆虫标本40余万号,其中蚂蚁和蚱类标本占全国种类的80%,新发现蚂蚁和蚱类模式标本有350余种。这里是国际蚁科和蚱科昆虫系统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植物展区有蜡叶、浸泡和原色树脂包埋三类标本,共95科,400余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有100余种。
  
■记者探访
  走进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仿佛走进了一座动植物王国,尤其是在参观兽类展区时,眼前的动物标本让人感到震撼。
  据说,这些标本都是利用真实的动物皮毛填充制作而成,所以栩栩如生。该校做动植物学研究的老师每年大约有3个月在野外工作,部分老师在野外的时间更长。这里的大部分标本是该校师生野外实习以及科研时采集制作的。
  威风凛凛的东北虎,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有白头叶猴、黑叶猴、鳄蜥、白颈长尾雉等等,在这里一次性就能看到。
  
■参观指南
  5路、K96路公交车可到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但当前因为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同样暂不接受个人进校、入馆参观,团队参观可预约。
  暂时不能到现场参观的市民也不必感到遗憾,广西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已开通全景VR线上参观服务,配有语音讲解,具体可关注公众号“广西师大生物多样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