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特别报道[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桂林豆腐乳 守住这一“方”桂林味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9月29日    来源:桂林晚报

  工人正在将发酵好的豆腐与香料混合。
  横山村的一家工厂内,工人们正在装瓶。
  “花桥牌”腐乳的生产线。(北京王致和(桂林腐乳)食品有限公司供图)
  逐渐走上规模化生产道路
  张华是四塘镇横山村豆腐乳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四塘豆腐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一个过程。
  据他介绍,虽然四塘的历史上很早就有了制作豆腐乳的传统,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村民们基本都只是保持着自产自销的模式,制作腐乳大多都是为了自家食用。
  “当时的村民们生活并不算太富裕,务农之余的餐食也大都清淡没什么油水,所以豆腐乳基本上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小菜,吃饭的时候拌上一小块咸香下饭的腐乳,一顿饭就能吃得很香。”张华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刚上大学,那时他总是习惯带上一瓶自家做的豆腐乳到学校吃,也常常分给同学一起品尝。
  四塘当地人一直都有将腐乳作为礼品走亲访友的传统,逢年过节时,亲友互相串门的常备礼品就是豆腐乳,加上本身豆腐乳的品质优良,四塘腐乳的名声也就逐渐走出了村子。随着人们的口口相传,周边的人们都逐渐喜欢上了这鲜辣的味道,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渐渐开始有村民制作豆腐乳到桂林市场中进行售卖。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0年左右,四塘腐乳的名声越来越大,村里专门制作腐乳的手工作坊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大量的村民开始自建作坊进行豆腐乳的生产。
  四塘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秋德,2000年后,横山村里逐步扩大腐乳生产,并陆续有老板投资建厂。“之后生产工艺也从手工石磨生产豆浆改成机械打浆,豆腐干水工序改成机械干水等,生产周期缩短,产量大大提高,销售范围更广,销量更大。”
  也就是那时开始,横山村逐渐出现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也正是这些企业的介入,让原本长期定居在这里的村民们逐渐萌生了商业生产的意识。
  2006年起,村里的腐乳工厂慢慢开始增多,到了2008年,横山腐乳也开始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张华告诉记者,以前横山村的腐乳都统称为“横山腐乳”,但随着销售大户和工厂的出现,横山腐乳也有了不少品牌。“这样一来,腐乳的辨识度就提高了,而且有了工厂之后,腐乳生产也更加规模化、规范化了。”
  桂林人另一个熟知的品牌是桂林腐乳厂的“花桥”。
  张闫华介绍,解放前,桂林城中生产腐乳的作坊有数家,以“天一栈”出售的产品质量最好,名气最大。1955年后,公私合营,包括天一栈在内的13家店铺作坊,组成桂一、五合两个生产组,随后又合并成立六建合作社。
  到了1958年,合作社转为国营,全市所有腐乳作坊全部转入广西桂林腐乳厂。之后,桂林腐乳厂继续研发腐乳,并在1964年申请注册“花桥牌”商标。“桂林腐乳厂成立后,生产出来的腐乳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品质,1983年参加全国质量评比时,还荣获了白腐乳国家产品银质奖,还多次荣获过国家、省、部优质产品奖以及‘广西名牌产品’、‘广西著名商标’、‘中国调味品腐乳十强品牌企业’等称号。”
  张闫华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直装工艺出现,腐乳也开始出现了瓶装的包装形式。“和以前相比,瓶装在储存、运输上都更加方便,商家不用再倒装了,而消费者购买时更加便捷,不用再带额外的器皿去店里装腐乳。”在他看来,直装工艺的出现,也对腐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让桂林风味走向全国
  在经历了工厂化的阶段后,桂林的腐乳企业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们始终在寻求一条走得更好更远的路。
  北京王致和(桂林腐乳)食品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蒋俊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逐渐激烈,曾经风光无限的桂林腐乳厂也陷入了低谷期。“全国的腐乳主要分为白方、青方、红方三大类,其中白腐乳的代表就是桂林腐乳,我们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地位其实都不错。”他表示,2000年左右,公司开始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的机会,希望能把桂林腐乳继续传承下去,让桂林腐乳“走出去”。
  蒋俊说,2006年,桂林腐乳厂与北京王致和食品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实现“强强联手、南北合作、优势互补”的目标。之后,公司对腐乳的生产工艺、质量、销售等环节进行了更加严格的把关,产品质量也进一步提升。目前,除了制坯和装瓶两个环节之外,原料筛选、清洗、浸泡、浆渣分离、前期发酵、腌制等多个环节均已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据张闫华介绍,腐乳是一种地方性产品,在2006年以前,桂林腐乳的销售市场主要局限在区内及广东地区。“与王致和公司达成合作之后,两家公司的销售渠道充分融合。”据了解,目前“花桥牌”腐乳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8000多万,日投料8吨左右,每年产量达2000多万瓶,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西到新疆、东到江浙一带,全国很多城市里都出现了桂林腐乳的身影,桂林腐乳已经走向了全国。
  不仅是“花桥牌”腐乳,横山村的腐乳企业主们也在把现有的产业继续做大。
  2007年,横山村村民龚顺苟也在村口开设了一个豆腐乳工厂。选址建厂,购买机械设备,他的工厂一开始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他告诉记者,豆腐乳的生产制作周期很长,一批豆腐从制作到成为可以进行售卖的腐乳,需要4到6个月的时间,因此资金占有量也较大。“桂林豆腐乳的制作工艺里,瓶内一直都是使用白酒进行浸泡,但在运输过程中白酒会因为摇晃而变得浑浊,腐乳也常常被晃碎。”
  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将他击垮,通过升级厂内的设备,改良使用的封装瓶,龚顺苟的厂子越做越大,不但解决了之前出现的问题,还实现了半机械化的生产模式,产品也卖到了东南亚以及韩国等海外国家地区。
  李秋德告诉记者,目前,横山村除了种植水稻、西瓜、马蹄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从事豆腐乳生产,制作豆腐乳已经成了很多村民的副业。横山村从事腐乳生产的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4家,小作坊型10家,培育出四方井、下边村、桂清泉等品牌。全村日投豆量13000斤,日产腐乳28600瓶,全年产值5200多万元,其中临桂老一套食品加工厂、桂林临桂横山四方井食品有限公司、桂林下边村食品有限公司的年产值均突破1000万元。他介绍,临桂还计划在四塘镇镇区附近建一个占地近300亩的豆腐乳产业园区,帮助这一产业更好地发展。
  记者唐霁云 实习记者阳聃甫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