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园村的官衔牌和风云人物陈澍南
桂林晚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23日 来源:桂林晚报
题补贵定县正堂木牌
世袭云骑尉木牌
村里收藏完好的13块官衔木牌
■杨迪忠 文/摄
近几年,笔者与朋友们多次去兴安县漠川乡司马园村采访,对村里收藏完好的十几块古代官员出行牌或祭祀牌印象特别深刻,总想做些记录,宣传宣传。这些物件在桂林乃至广西都十分罕见,在兴安县也仅此村存有。在一个僻远的山区之村,何以有这些东西存在?村里出了什么大官?出了多少官员?他们有怎样的传奇?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近日再次走进司马园村,访问村老,探寻古碑,以期揭开它们尘封百年的历史。
罕见的古代“官衔牌”
兴安县漠川乡桥头村委所辖的司马园村,据乾隆五年和道光十四年《兴安县志》记载,属东乡五都(古名梓林里)六甲所辖十二村半之一个村。
我们来到司马园村,采访了82岁的陈锡宝、79岁的陈锡志等老人,查看了村里的古民居、祠堂、石碑、古墓等,翻阅了其陈氏族谱,其历史故事与人物逐渐清晰起来。
在陈氏宗祠,我们看见有13块古代官员出行时用的官衔功名牌或祭祖时用的祭祀巡游牌。据村老介绍,原有18块,包括“肃静”“回避”各两块和众多的官衔牌。现存官衔功名木牌为红底金字,有贵州普安县正堂2块、题补贵定县正堂2块、世袭云骑尉2块、奉政大夫1块、钦加同知衔1块、钦加州同衔1块、赏戴蓝翎1块、诰封宜人1块、貤赠宜人1块、丙午乡进士1块等。
据资料介绍,古代官员出行,常常有前导仪仗鸣锣开道,高举官衔牌,牌上写明本官的职衔。这仪仗威武的排场,是官谱官派的一种体现。清制,各省文武官员自督抚到知县,外出时皆有仪仗,仪仗依官品分等级。官员出行时鸣锣开道,被认为是必行的官仪;无之,则被认为不成体统。唐代的《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否则要打五十刑杖。这里的贵贱之别,不仅限于官员与百姓,就是官员之间,小官见了大官也要主动“回避”,否则将治其不敬之罪。
从司马园村现存的这些木牌内容来看,有官员职衔的,有诰封的,还有貤赠(封赠先人官衔或封号)的,以及科举功名“乡进士”(举人)的。因此,笔者认为,这些木牌或许是古人祭祖时巡游乡里用的。
司马园有如此多的“官衔牌”,村里出了些什么人才和官员呢?
据司马园民国初修次本《陈谱名耀系》校勘本记载,其始祖千十一郎后裔名耀公移居司马园。千十一郎由南京马船埠移居湖南东安县,至十世陈名耀大约在明末清初迁来司马园繁衍。陈名耀生三子,到他的孙子辈,人丁兴旺,已经是10房。谱曰:“公由湖南东安移居广西兴安之漠川司马园创立基业,开我族万世云礽,迄今子孙等饮和食德,皆公迁地为良之所赐也。”
从陈时铨考取邑庠生,到陈维藩考取太学生,再到陈经体(澍南)中式道光丙午科举人,截至清末时“锡”字辈,陈氏在漠川经历10代,共计考取科举功名、立下军功、获得封赠等30余人。其中庠生8人,太学生(贡生)6人,举人1人;乡饮大宾1人,登仕郎2人,千总1人,六品军功2人,县丞3人,知县1人,同时授同知衔1人,州同衔2人,世袭云骑尉(五品)2人,道台衔(四品)1人,诰封奉政大夫1人,貤赠奉政大夫1人,例授孺人1人,诰封或貤赠宜人3人,追封恭人(四品)1人等。
上述情况可证,司马园现存古代官衔牌和诰封貤赠牌等,是自有其来历的。
“忠孝两全”陈澍南
司马园最风云的人物是陈澍南,家族的提携与诰封貤赠主要靠他。
陈澍南,名经体,字澍南,号仙坡,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农历五月二十六,是家道殷实的陈辉甲的长子,道光丙午科举人,钦加同知衔,署理贵州普安县知县,题补贵定县知县,同治二年(1863)五月二十七日殉难普安县,赏加道台衔,世袭云骑尉,赏戴蓝翎。因为他的缘故,其妻刘氏诰封宜人;父辉甲被诰封奉政大夫,祖父宏璋诰赠奉政大夫。其母成氏诰封宜人,祖母谭氏貤赠宜人。其长子仕昌补授明经进士,世袭云骑尉;次子仕晟为湖南试用县丞;三子仕景太学生;四子仕星为贵州补用县丞;五子仕旦是太学生。陈澍南之大弟陈经观,官名汝南,黉宫典礼生;二弟经纶,官名济南,字柳桥,邑庠生,钦加州同衔,广东升用县丞。真是全家几代都有功名。
据79岁的村民陈锡志介绍,成年之后的陈澍南身材魁梧,天庭饱满,敏捷过人。他不论为民为官,见美不淫,见利不贪,大小事情都尽职尽责,敢于担当。他为官清正廉明,断案公正;他不畏强暴,坚守岗位,忠勇不阿,以死报效国家,为后人所敬仰。
清代咸丰初年,社会不稳定,匪盗蜂起,叛乱不断。陈澍南率团勇兵丁围剿盗匪,屡战屡胜,立下战功,深得府、县官员赏识。
1860年,贵州叛乱,普安县城被攻陷,数月不能收复。陈澍南知悉此情后,主动请缨前往平叛,他率团兵万余人,不久即收复了普安县城。朝廷以世袭五品云骑尉嘉奖,并署理普安县正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陈澍南深受百姓喜爱。普安县当时农业生产十分落后。陈澍南任职普安知县后,为了安抚百姓,要求全县官员衙役参与当地百姓生产劳动,并将兴安烧石灰的技术传授百姓,教他们在水稻田里撒石灰来减少病虫害。同时,又教百姓上山割下鲜嫩的木叶或草放入稻田里,沤烂了作肥料,增加田地肥力。如此两招,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普安县农业的发展。
陈澍南嫉恶如仇,严惩地方恶霸盗匪,因此与盗匪积怨日深。同治癸亥年(1863)农历五月二十六,是陈澍南五十大寿。他曾经得到消息,说有人乘办寿酒之机,欲加害于他,叫他退身避祸,他却说:“我正好将计就计,引蛇出洞,将盗匪一网打尽。”于是他遣散女眷和老幼随从,留下衙役兵丁,自己端坐于堂,泰然处之。不料他被酒里下了蒙汗药,待苏醒时,已经被贼人擒拿捆绑。他怒骂不绝,于次日罹难。陈澍南因在任职上英勇殉难,被入祀忠义祠。
关于陈澍南的事迹,民国《普安县志》共有10处直接记载,民国《兴义县志》有1处记载,《骆文忠公奏稿》有1处记载,《清实录》有3处记载,《二知轩诗续钞》有《题陈仙坡澍南大令行述后》等。陈澍南是被载入国史和地方志的漠川人。
如今,在漠川乡桥头自然村,有一座十分普通的古墓,是清代光绪五年(1879)立碑修建的。这座墓也有特殊的地方,那就是一墓三人。这就是陈澍南与他父亲和他兄弟的合墓。其墓素石砌就,除了碑头有简单的瑞兽雕刻外,全无花饰。但是,其墓联与墓额撰题者全部是进士,翰林院官员,而且有两个是后来十分有名的人物。
合墓中间的挽联是翰林院编修、前任贵州学政、吏部给事中陆仁恬拜题。陆仁恬是桂林人,道光丙午科举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吏部员外郎、贵州学政、山东运河兵备道(正四品),他在黔数年,“士民信服”,有德政。
这还不算什么,意想不到的是,墓碑两侧的挽联竟然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唐景崧拜题!他当时是翰林院编修。其联曰:“作述相承功垂桑梓,英灵不朽代荐馨香。”前刻“展云先生太年伯大人墓次”一行字。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灌阳县人,咸丰辛酉科(1861)广西解元,同治四年(1865)进士,累官台湾巡抚,日本人入侵台湾时,他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进行抗日斗争。他被清廷解职,失败之后回到桂林,改革地方戏曲,成为桂剧的创始人。
而题写墓额的,也是桂林著名的人物,被后来称为“桂林十大才子”的周冠。他是灵川县江头村人,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道光己酉科(1849)解元,咸丰庚申年(1860)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检讨、编修、校理、河南汝宁知府等。他为“展云老大人墓次”题写了三个字“忠孝全”。当时,他是翰林院检讨、前任广东大主考。
还有一方《皇清诰封奉政大夫例授文林郎陈公讳辉甲老府君暨男钦加道衔世袭云骑尉赏戴蓝翎署贵州普安县知县讳澍南府君并汝南公碑文》,则是同治元年(1862)恩科举人、陈澍南的学生、兴安县北乡饱德村人李其卓拜撰。此碑详细记录了以陈澍南为主的三公事迹,实在让后来人感叹不已。
在兴安的山区乡漠川,一座古墓有“二解元三翰林”题额撰联,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