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版:本市·社区[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乐群路:因“乐群社”而得名的道路

桂林晚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2月08日    来源:桂林晚报

  中山中路上的“乐群社”纪念雕塑。记者苏文娟 摄
  乐群路东端起于中山中路。记者苏文娟 摄
  乐群路东起于中山中路,是一条城市次干道。由于周围生活配套比较齐全,乐群路一直都是市中心的宜居道路。
  乐群路名字来源于“乐群社”。尽管经历过几次更名,但在周围居民眼中,乐群路始终充满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生活气息。
  以前的乐群路几乎都是平房
  乐群社区居民蒋小秋就住在乐群路10号。他家住在一楼,自带一处小院落。说起乐群路,蒋小秋侃侃而谈。蒋小秋是1983年住进乐群路的。他记得当时的乐群路一带,几乎都是平房,只有秀峰区政府有一栋三层楼的宿舍。乐群路当时的路面也是坑坑洼洼,排水还用的是明沟。如果下大雨,明沟的水漫出来,就会到处流。如果自家的房子地势低一点,雨水还可能漫进屋中。当时乐群路一带也有一些杂货铺,但卖的都是一些铁钳子、瓦罐子等土产日杂,周围也根本没有米粉、包子等店面。
  蒋小秋住到乐群路时,当时的菜市已经叫乐群菜市了,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不过,蒋小秋知道,以前的乐群菜市叫“榕城菜市”。虽然当时的乐群菜市有一定的规模了,但那时市场很像是“自发”形成的,蔬菜瓜果都摆在路边卖。菜市里比较受欢迎的还是卖汤圆的,他的邻居就是汤圆小摊的老板。
  蒋小秋很健谈,对乐群路也有很深的感情。他言谈中的乐群路充满了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蒋小秋说,那个年代没有多少汽车,最时兴的可能就是类似于现在的那种带斗子的三轮摩托车,所以还是有不少场合会用到马车。他家旁边就有一家拉马车的。当时养马不需要“草原”,“回到家里,看哪里有空地,建个马厩就可以拴马了,如果没有马厩,找地方拴好就行。”蒋小秋回忆说,当时在自己家里,也能听到马的嘶鸣。
  蒋小秋说,当时的乐群路,周围除了有居民养马外,还有不少居民养着鸡鸭和狗,走进来颇有点“鸡飞狗跳”的样子,但着实充满了生活气息。
  乐群路的三段曾各有路名
  说到乐群路名字的来历,蒋小秋非常认真和较真。他说,他可以清晰地讲述一些乐群路过去的情况。蒋小秋说,他日常中接触过不少文献,根据他的了解,乐群路应该是得名于“乐群社”。他还带着记者去中山中路上查看了关于乐群社的纪念雕塑。这座雕塑的说明是“桂林‘国宾馆’乐群社旧址”。该说明称,乐群社曾有桂林“国宾馆”之称。1933年始创于南宁新西门,1936年广西省政府迁桂林,乐群社也迁到桂林,称总社。乐群社包括礼堂一座,招待楼两座,另有中西餐厅各一处,同时还和上海电影商人合办桂林乐群电影院,座位500余个,还设有茶座、露天篮球场、网球场、游泳场等。1944年,桂林抗日保卫战期间,乐群社彻底毁于战火。
  蒋小秋说,乐群社位于乐群路的东端,乐群路的得名应该跟此处地标有关。而且位于四会路上的乐群小学,不会无缘无故“突然”取名为乐群小学,学校的得名应该也是跟此处地标有关系。
  据《桂林市城区标准地名录》显示,乐群路属于桂林城市次干道,东起于中山中路,西至翊武路,呈直线型,东西走向。全长500米,宽26米,分车、人行道。沥青路面,因其东段北侧设有“乐群总社”,故名。清朝时,东段称学院街,中段称平章庙街,西段称高井脚街;1933年改称为新华路,1978年复名为乐群路,沿用至今。
  该地名录记载,乐群路两侧多为居民区,该路有桂林市食品总公司、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和乐群市场。蒋小秋对路边建筑的历史了如指掌。“这里原来是蔬菜公司的冷库,蔬菜运过来之后就堆在这里,旁边还有个防空洞。”蒋小秋回忆,“这个对面就是食品公司的地址,以前招牌就在这里……”看着这些新建筑,回忆着当初的“老”建筑,蒋小秋更多的是感慨。他说,乐群路不但房子变“高”了,路面交通变得更通畅了,连居民的生活“配套”也变了。路边不再是以前的土产日杂,更多的是小吃饮食,甚至还有花店,“这说明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追求的东西也越来越不同了。”
  记者苏文娟 通讯员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