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01版:头版

02版:走进桂林“AI+”

03版:走进桂林“AI+”

04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一

05版:寻访乡村老手艺之十一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版:时事关注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5年04月18日

“看看”游客从哪里来 “听听”游客喜欢玩什么

AI技术助力景区提供“精准服务”

桂林晚报      2025年04月18日     
上接02版
精准优化设计 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记者了解到,东漓古村景区使用的客流大数据监测平台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陈金龙教授团队研发,除了东漓古村,遇龙河景区也引入了这一平台。
  “我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智慧旅游,平时和桂林各景区接触较多,根据景区的需求研发了这套客流大数据系统,为他们提供游客行为画像等服务。”陈金龙告诉记者,随着各景区游客数量的增长,传统的旅游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游客体验、景区管理和城市旅游监管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结合。“客流大数据系统中的客流预测、游客行为画像、个性化推荐和偏好分析等功能,都借助了AI技术。系统研发出来后,我们团队就开始和景区对接。这个系统最先于2023年末在遇龙河景区投入使用。”
  陈金龙介绍,研发客流大数据系统时,考虑到所有景区通用需求设计的版块,初始系统具有普适性但针对性较弱,由于各景区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投放到景区后还需要增加个性化模块,让景区能够更直观、更便捷地使用。“比如遇龙河景区希望强化筏工监管,从筏工招聘、培训,到日常的服务、游客评价等,我们都要及时提供相应的数据给景区,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
  陈金龙表示,该系统在实验室里测试时表现挺好,但实际运用到景区后需要与景区的监控、票务等系统对接,可能会因为个别系统不稳定影响主体系统运行,因此需要深入景区,不断优化技术方案。
  “我们去年年底引进这个系统,在舆情分析、游客行为画像等方面,它确实帮了大忙。”陈湘川说,以前景区想要了解这些信息,基本只能靠人工实现,例如在网络平台上搜索,或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等,但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信息并不全面,很容易出现遗漏。“通过系统监测,我们得到的各方面信息都比较全面,这对于决策是很有用的。”
  陈湘川介绍,景区能通过游客行为画像功能,更好地了解游客群体,并针对他们的喜好对景区业态进行布局。“比如游客中有很多是亲子群体,我们就可以去了解这个群体喜欢什么,从而更好地完善和提升我们的业态布局。”
  陈湘川表示,通过客流分析,景区能够得知客源地;通过数据中心,能够得知游客发帖平台,从而能更加精准地进行投放宣传。
  遇龙河景区工作人员苏小松表示,客流大数据监测平台能帮助景区及时了解游客评价和反馈的问题,方便在第一时间处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能力。“客源分析便于我们了解游客从哪里来、怎么来的、来了多少人,掌握这些信息,景区做前期决策就有了依据,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经营管理。”他介绍,每逢节假日游客激增,实时客流监测功能可以让景区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人流量分布情况,科学调配景区资源。

AI今后还将运用到更多景区场景中
  陈金龙介绍,客流大数据系统引入了多种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场景,例如基于YOLO v11目标检测和多目标跟踪的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各码头监控节点人群的智能计数与行为分析,还可实时统计人流密度并识别异常聚集、滞留及安全风险,支持预警触发。“比如,如果有游客在水坝上玩耍,或是出现落水、翻筏、未按规定佩戴救生衣等,AI分析识别后可在平台上及时触发报警及广播提醒功能,景区就能及时派人去管理,全方位保障游客的安全。”
  此外,系统还能利用Bi-LSTM时序预测模型对历史门票销售、交通流量等多源数据建模,提前预测游客峰值并结合异常检测算法生成预警,帮助合理调度景区管理资源;基于K-Means聚类和随机森林分类方法,对游客来源地、出行时段和消费偏好等多维特征进行分群,形成可视化客源地图;通过Transformer架构的BERT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微博、点评和论坛等互联网旅游评论进行关键词抽取与情感分类,实现网络舆情监测与游客舒适度评估,为景区服务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各景区也在尝试将AI技术运用到更多场景中。在东漓古村景区,日前已上线了智能导航讲解功能。该景区售票处及景区内多个景点均贴有一个小程序码,扫码进入小程序后,就能看到景区全貌的3D地图,系统能获取游客所在位置,并根据游客游览的进度,自动对所处的景点进行讲解。
  苏小松表示,目前景区已经在官方小程序中推出了AI智能客服,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各类问题,该功能仍在不断优化中。接下来,景区打算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一个“虚拟人”,为游客提供指引、讲解等服务。“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建设完善景区的水质、水位、消防监测和控制等,并运用AI算法进行分析、调控,更好地管理景区。”
  记者唐霁云 文/摄(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