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01版:头版

02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特别报道·微视点

03版: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特别报道·微视点

04版:读桂·热点

05版:读桂·社会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09版:聚焦桂林经典系列报道之七

10版:时事关注

11版:深度国际

12版:深度国际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财经·彩票

15版:公益广告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10月23日

修缮改造古民居 发展特色民宿 培育文化产业

漓江岸边潜经村 焕发文旅新魅力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23日     
  美丽的漓江从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村旁经过,很多人到潜经村游玩,会徜徉在竹林间的沿江步道,或者从碧岩阁乘竹筏游江。为了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游玩体验,留下更多的美好回忆,潜经村近年着手对村里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并引入不同的产业业态。如此一来,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老村逐渐焕发了文旅新魅力。

■变化
  15日上午,记者来到潜经村。这一次,记者没有跟往常一样走在沿江步道上欣赏漓江的风景,而是走进了潜经古村落。
  来到纵横交错的村道,左右两边都是颇有历史感的老房子。这些房子既有以黄泥土堆砌的,也有青砖砌成的。听村里的人介绍,潜经村的老房子分为三种,有黄泥土的燕子房,青砖的跑马楼和明厅屋,其中70多栋因为没有人居住而闲置了。“这两三年,村里部分老房子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还保留了它原来的味道。”
  记者看到,一套改造户的房屋以青砖做围墙,院子里不仅有展示磨豆腐场景的雕塑,还有小拱桥,精心打造成了集人像摄影基地和住宿为一体的民宿。
  村里人说,在这个民宿对面,原来也是老房子,但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了,现在改造成了乡愁印迹小院,展示着人们曾使用的石磨、石舂等代表性传统手工农具,盛开的三角梅更让这处小院成为不少人打卡的好去处。
  随后,记者走进一座修缮后的清末老屋,这里现在是雁山潜经文化中心,里面展示了在修复古村落过程中发现的明中晚期的青花瓷、清代的青花瓷和单色釉瓷等瓷器残片。这里还有书画名家以草坪十八景等为主题创作的艺术精品。
  沿着村道走,一路上能遇到不少小惊喜。抬头可以看到油纸伞或者竹编帽,一些老房的墙壁上则挂上了一墙红灯笼或者大小不一的瓷器盘子。
  与此同时,潜经村正在发展文化产业,培育艺术写生、摄影艺术培训交流、非遗研学等业态项目,吸引各界人士来村里建立创作基地。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潜经书院经过修旧如旧的修缮后,桂林市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银福忠将其打造成了集摄影基地与乡村读书学习为一体的公共场所。
  “现在经常有人来我们村里开展摄影和书画写生活动,他们把我们村子的变化用自己的方式进行了记录。”潜经村党支部书记郑道娟说。

■背景
  潜经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民族特色村寨、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潜经村充分依托其处于桂林至兴坪漓东百里生态旅游示范带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积极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整治人居环境,以新村提升各族群众生活品质,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将老村旧房修旧如旧,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文明,推动民族村寨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郑道娟告诉记者,从2022年开始,村寨建设分三期对古民居和古村巷进行修缮,乡党委、政府统筹600多万元予以扶持。目前,前两期村寨建设中已经完成了34座古民居修缮,今年正在进行第三期项目,对村里4座古民居进行修缮,并进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年底完工。
  现在,修缮后的古民居可用于业态发展的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潜经村依托雁山区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与12家业主合作,流转古民居25间,由业主投资装修运营,推动书画写生、摄影创作、非遗研学、特色民宿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古村落发展。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