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关注

04版:读桂·热点

05版:读桂·热点

06版:读桂·社会

07版:读桂·社会

0809版:读桂·视觉

10版:聚焦桂林经典系列报道之五

11版:聚焦桂林经典系列报道之五

12版:国内关注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财经·彩票

15版:公益广告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10月21日

甑皮岩:
“史前明珠”展现华夏“万年智慧”

桂林晚报      2024年10月21日     
  一座独山,在桂林城南卓然而立。如果不是考古发现,谁也不曾想到,在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洞穴里埋藏着距今数万年的史前人类遗址,洞穴里出土的一片片夹砂陶片、一具具人体骨骼等史前文物是华南乃至东南亚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标尺和资料库之一,是中国制陶技术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是现代华南人和东南亚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是目前桂林出土文物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研究成果最多、学术影响最大的史前文化遗址。
  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自治区、桂林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它的保护与利用。如今,这颗“史前明珠”已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了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具有重大影响力。它作为桂林一张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增添了厚重文化底蕴。

小山洞内惊现史前遗址
  曾经荒凉的桂林市独山一带,如今已是车水马龙、楼房林立。独山脚下,一个幽暗、神秘的三角形洞穴隐藏在树林中。早在房屋出现之前,洞穴曾是人类首选的居所。桂林的喀斯特地貌无疑是人类洞穴居所的最佳选择。
  记者通过翻阅当年参与甑皮岩遗址发掘的考古专家的考察记录,了解了甑皮岩的发掘始末。
  1965年,自治区文管会、自治区博物馆与桂林市文管会联合组成文物普查工作队,对桂林市文物进行普查,普查中发现了甑皮岩遗址并进行了小范围试掘。1973年至1975年,陆续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35具先民遗骸,多为屈肢蹲葬墓,出土陆栖与水生动物骨骼40余种,均属热带、亚热带动物,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发现1000余件陶片。这个新石器时代先民居住的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体质人类学界、古生物学界、古动物学界和岩溶地质学界的关注。1978年在原址建立的甑皮岩洞穴遗址陈列馆,先后被公布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在华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洞穴遗址。当时全国这种史前文化的遗址并不多,考古界有“北有半坡,南有甑皮岩”的说法。
  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甑皮岩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陶片、人骨、多种动植物遗骸、石器加工点、用火遗迹和墓葬,内涵极为丰富。在对甑皮岩的历次考古发掘中,共计出土文物10000余件,其中最令国内外考古学界瞩目的是2001年第二次发掘时发现的距今约1.2万年前的素面夹砂陶器,这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制作方法最原始的陶容器之一。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发掘收获,考古学家已经能够描述公元前10000至5000年间先民在甑皮岩的生活场景,以及这一时期桂林原始文化的发展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甑皮岩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还包含2种已经灭绝的动物遗骸,分别是秀丽漓江鹿和桂林广西鸟,还有全国最早的桂花种子,距今已近10000年了。甑皮岩遗址出土文物类型多样,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桂林地区就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适宜人类居住。
  下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