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国内特色食品已经有了规范的英文译法
桂林美食的英文名
你觉得怎样最“馋人”?
桂林晚报
2024年06月19日

一桂林米粉礼盒包装上把桂林米粉译为“GUI LIN MI FEN”。

一份袋装米粉上的桂林米粉译为“GUILIN RICE NOODLE”。

在恭城一家油茶店,恭城油茶被称为“Chinese Coffee”。
中国地大物博,经典美食众多,吸引了很多的国外友人,而这些美食的英文名都是什么?武汉热干面翻译成“Wuhan hot-dry noodleswith sesame paste”;艇仔粥翻译成“Sampan Congee”;麻辣烫翻译成“Spicy Hot Pot”……每次有各地给出美食的英语称呼,总能吸引众多的关注。上个月,柳州市出台实施《预包装柳州螺蛳粉外包装英文译写规范》,将“柳州螺蛳粉”直译为“Liuzhou Luosifen”,使其有了统一的英文名。
我们桂林拥有众多美食,如桂林米粉、恭城油茶、阳朔啤酒鱼等。对于这些桂林特色美食,如果让你向国际友人介绍,你又会如何表达呢?
暂时没有明确规范
恭城油茶在用英文名挺多
近日,记者就桂林是否已制定特色美食英文翻译标准的问题,分别向市商务局和市外事办进行了咨询。双方均回应,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桂林尚未确立相关翻译标准。不过,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科的工作人员透露,尽管目前桂林尚未对特色美食产品的英文翻译制定具体标准,但柳州出台的标准他们已经了解并关注到。随着桂林大力推动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未来,我市也将会深入研究特色产品英文翻译的标准化工作,以确保桂林的文化特色和产品魅力能够得到更准确地传达。
恭城油茶,作为我市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深受大家喜爱,成为游客来桂林的重要美食选项。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恭城油茶的英文译名五花八门。在桂林香格里拉酒店和桂林喜来登饭店等外宾相对集中的酒店,恭城油茶分别被译为“Gongcheng Oil Tea”和“Guilin Youcha”。而在恭城当地的网红餐厅凤凰山斑鱼馆,油茶被别出心裁地称作“Chinese Coffee”。在淘宝、京东、小红书等平台,除了上述三种,还出现了“Gongcheng Youcha”、“Guilin Coffee”等多种译法。
这些不同的译名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视角和翻译策略,也引起了市民的广泛讨论。家住奇峰小筑的唐先生认为,“Gongcheng Youcha”和“Gongcheng Oil Tea”最能体现恭城油茶的特色,而将其与咖啡相提并论则显得缺乏自信。而家住万象府的林女士则认为“Chinese Coffee”的译名别出心裁,尽管油茶与咖啡有本质区别,但这样的翻译能让外国人更直观地感受到油茶的浓郁口感。
不同的翻译策略
让桂林美食有不同英文名
除了恭城油茶,桂林米粉、阳朔啤酒鱼等桂林美食在用的英文名一般也不止一个。
在市内的一家特产超市,记者看到,有很多精美的特产包装上印刷的英文翻译呈现出多样性。比如桂林米粉,有的厂家称为“Guilin Mifen”,有的表述为“Guilin Rice Noodle”。桂花糕的翻译类似,有的译为“Gui Hua Gao”,有的是“Osmanthus Cake”。阳朔啤酒鱼也有“Yangshuo Beer Fish”和“Yangshuo Pijiuyu”两种译法。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英文表达呢?桂林旅游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陈恒仕教授、沈晓平老师,以及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的朱锦晟副教授等多位专家给出了他们的见解,认为这是翻译策略的不同。他们认为,翻译的策略包括音译、意译,以及两者的结合。但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应依据翻译的目的和应用场景来灵活选择。
朱锦晟以桂林米粉为例,详细说明了意译的妙用。他指出,“Guilin Rice Noodle”能够让英语国家的游客迅速理解这是一种以大米为原料、形状类似面条的食物,非常直观。但他也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某些事物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纯粹的意译可能会削弱其原有的文化特色或引发误解。此时,音译便显得尤为重要。以“柳州螺蛳粉”为例,过去的翻译如“Liuzhou River Snail Rice Noodle”或“Liuzhou Rice Noodle With Snail”等,由于“Snail”在英语中意为“蜗牛”,导致了文化上的误解。现在统一译为“Liuzhou Luosifen”,这一译名既简洁又易于记忆,成功避免了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
导游多用意译专家偏爱音译
期待将来能够规范
简宏宁是桂林国旅的资深双语导游,他告诉记者,自己在带领团队时,通常会选择意译来介绍各种美食。“比如桂林米粉,我就直接叫它‘Guilin Rice Noodle’,这样老外一听就知道是用大米做的‘面食’。再说恭城油茶,我会用‘Gongcheng Coffee’来打个比方,虽然它跟咖啡不一样,但这样他们就能想象到那种浓郁的味道了。还有阳朔啤酒鱼,我就简单叫它‘Yangshuo Beer Fish’,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啤酒煮的鱼。我觉得这种介绍方式挺管用的。”简宏宁表示,他的这种介绍方式往往能迅速拉近外国游客与桂林美食之间的距离。
而在桂林旅游学院的三位专家看来,中国的特色菜名“意译”虽有助于外国人的理解,但“音译”则更能体现准确性,同时音译也能要求外国人主动接触汉语发音和深厚的中国文化,这无疑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
专家们以英语中的“Tofu”(豆腐)为例做解释。这个源于中文的音译词汇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同样,中国白酒的“Chiense Baijiu”音译也逐渐被国内外专家和消费者所熟知,进一步证明了音译策略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这些美食从传统的意译转向音译,正是中国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体现。
因此,专家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联合高校等机构,早日为桂林的美食制定一套规范、统一的英文译名标准和操作规程,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朱锦晟说:“我们认为市民们可以大胆地将桂林米粉直译为‘Guilin Mifen’,恭城油茶译为‘Gongcheng Youcha’。这样的译名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原汁原味,又展现了大国风范。”
记者刘琪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