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

01版:头版

02版:高考直击

03版:高考直击

04版:高考直击

05版:高考直击

06版:高考直击

07版:高考直击

08版:早上好

返回 2024年06月10日

2024广西高考作文点评:

以航天探月为载体 思考探索未知之境

桂林晚报      2024年06月10日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点评教师:
  石强,来自桂林市田家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桂林市优秀语文教师、桂林市教学能手,曾荣获全国中小学教师优质课作品大赛一等奖、第四届“南方传媒杯”粤港澳大湾区高考语文“下水作文”一等奖。
  
  ■作文点评:
  2024年高考语文试题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理念;二是激发探究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三是提高思维品质,培养科学精神。这些特点在作文命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今年高考作文题目顺应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形势,适应新课改新教材教学实际,启智增慧,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见识,以“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为中心,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强化对拔尖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
  作文题目中的材料,旨在以航天探索为载体,迁移到我们要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从“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月背神秘面纱,到“天问一号”飞离地球探索更远的宇宙,都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知识、挑战未知、勇于探索的精神。接着,将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考生的生活学习情景,这些“未知”可能是学业上的难题,可能是生活中的挑战,也可能是人生道路上的选择,“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了“抵达未知之境”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着“抵达未知之境”之后永不止步的超越,再度踏上征程。因此,如果仅仅写航天人的探索,没有迁移到“我们”,是不符合要求的。
  考生写作时可以有两种行文思路。
  第一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是什么”:探索太空的“未知”的渴望和追求,是推动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探索人生发展更多可能的重要推手。
  “为什么”:可以分析探索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既有利于消除认知局限,拓展我们的视野,激发新的认知与思想,又有利于磨炼心智,激发创造力,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怎么办”:未知往往意味着不确定性,可能伴随着风险,无论是探索宇宙的航天人,还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都需要我们有攻坚克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与斗志,去面对未知、挑战未知、解锁未知。
  第二种行文思路可以概括为“引议联结”。
  “引”:从只能目睹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到“嫦娥四号”的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再到“天问一号”的飞离地球,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深邃宇宙,我们每个人都像航天人一样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议”:这一系列太空探索行动,不仅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更彰显了科技进步的巨大力量,探索未知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困难,需要航天人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这一部分在写作时可以以中国航天人数十年的探索为例,也可以拓展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无论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还是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都需要探索精神。考生可以以桂海潮、钟扬、屠呦呦等人物做例证,要提及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引作用。
  “结”:回顾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为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抵达更多未知的领域。
  教师可以根据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总结一些经验。如今高考作文题基本上都会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主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优化呈现情境向外拓展,指向学生的语文经验和生命成长体悟。而命题教学导向性和人才选拔性、时代性和文化传承性的统一,充分体现出时代视野、时代眼光和时代思维,建议教师要确立“语文即生活”理念,应引导学生开眼看世界,关注科技发展动向。
  高考作文注重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学科规律性的统一,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大胆探索创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科技报国热情。
  最后,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包括质疑求证、逻辑推理、辩证求真、认识事物关系、类比迁移联系等能力,杜绝审题思考单一、行文僵化、缺乏深度等问题。   记者唐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