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微信 朋友圈 微博 QQ空间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01版:头版

02版:读桂·关注

03版:读桂·社会

04版:读桂·视觉

05版:读桂·视觉

06版:八桂热点

07版:八桂热点

08版:聚焦中国

09版:聚焦中国

10版:深度国际

11版:深度国际

12版:燃情体育

13版:文娱关注

14版:读桂·闲情

15版:财经·彩票

16版:早上好

返回 2023年09月12日

电影《老师,别哭》
在全国感动上映

导演梁明:致敬乡村教师 传递爱和希望

桂林晚报      2023年09月12日     
  9月9日,由珠江电影集团出品,第五代著名导演梁明执导,董钒、王浩宇、陈锐、孙看担任主演的电影《老师,别哭》在全国感动上映,公益支教主题温情治愈。
  电影《老师,别哭》以公益支教为主题,讲述了女大学生贾思婷在乡村支教过程中,与5个性格迥异的孩子从“不打不相识”到彼此支持,彼此关爱,共同成长的动人故事。影片通过一件件贴近现实生活的小事,描绘出一幅幅满溢着人情味的暖心画卷,展现了老师与孩子们之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体现了支教老师传递爱和希望的初心,从侧面折射出乡村振兴的伟大可贵之处。
  近日,梁明导演接受记者专访,分享了拍摄这部电影的背后故事。

  ●希望大家支持乡村教师 
  记者:您为何拍摄这样一部片子,这份初心源自何处?
  梁明:作为电影人,同时也作为大学教师,我一直很关注教育题材,特别是乡村教育,也深知教师育人的责任与意义。2014年我的电影《旗》就是关于乡村教育的影片。而《老师,别哭》更是一部地道的乡村教师题材的作品。这里有我们对于老师这个群体的浓郁感情,更饱含着我们对乡村孩子们的密切关注。这不仅是我们电影人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专注的群体。
  现在的中国电影,不缺商业大片,也有了很多高票房的电影,对于各类题材我们都在积极探索创新,我们希望乡村题材和教育题材的电影能够更多些,再多些。
  电影是追求真善美的力量,用银幕上真实的光影和作品价值观去感动观众,影响观众,这是我们做电影的初心。《老师,别哭》这样一部乡村教师题材的作品,就是充满温暖人心的力量!我们想把这份对老师们这个群体的理解与尊重,对孩子们的心疼和爱,通过电影变成一份朴素且真挚的创作动能,这是我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更是我作为导演的初心。希望大家一起来观看这部电影,支持乡村教师,关注关心我们乡村振兴的大事业。
  记者:您是如何用视觉语言构思构建这个讲述的方式与特质?诗情画意的烂漫情怀满满地溢出银幕,您这次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感受是怎么样?能否与大家分享?
  梁明:电影的本质是视听的艺术,视觉语言的构思对于电影是非常重要的,用光影去书写,要将感动视觉化传达,对质感的刻画与诗意烂漫的表达,一直是我在影像创作上的追求和特点。我们创作之初就明确了《老师,别哭》是一部关于成长与爱的电影,在描绘师生情感的同时,也刻画着朴素情感的烂漫。开机之前主创走访了韶关多个乡镇,除了为故事搜集素材,也努力寻找最能为故事加分的美景。最后,将拍摄地选在“岭南银杏之乡”韶关南雄市和“千年古县”始兴县。当时正值晚秋,银杏金黄、层林尽染的浪漫色彩就被我们留在了大银幕上。
  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的底色:金色的温暖,烂漫的感动。我们以金灿灿的暖黄作为基调,在写实中的凝练写意,对光影的沉静、温暖、唯美、灿烂等多种多样的“美”进行细腻的表现,对乡村的描写呈现一种温情且治愈的味道,尤其摄影组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取景都是非常考究的!影片镜头语言的整体设计定位是呈现乡村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情感之美、地域特点之美。让这些美在镜头语言中和谐统一。让大家不仅看到一个好故事,更能感受到一种令人感动的美。

  ●真实真诚讲好支教故事
  记者:您希望影片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对于乡村教师这个群体您希望对他们说些什么?
  梁明:在第39个教师节,作为教师群体的一员,我祝愿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我曾经记得一位德国教育家说过一段话:教育的本质就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尤其是乡村教师,他们更是不容易,这些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们的农村变化非常大,进步也很快。各方面的条件大提升大改善,尤其是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来,更多的教育资源能给到我们的乡村,这就是我们的期盼和愿望。
  这也是我们拍摄这部电影的一种社会功能与意义,希望它可以被更多人看到,这是我们送给大家一份心灵的礼物,也借此机会向那些为乡村教育奋斗和奉献的每一个人表达一种深深的敬意!也由衷感谢给与这部电影支持和帮助的每一个人,感谢大家共同传递爱和希望,让更多人关心关注乡村教育,更多人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记者:之前您也为您的学生任杰导演监制《我们是第一书记》,今天这样一部《老师,别哭》依然是关注乡村与乡土,您觉得中国当代乡村题材应该如何更好的讲好中国故事?
  梁明:我一直希望自己教的学生不只是会读书,也能拍摄出具有一定水准的片子,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创作中。像《我们是第一书记》、《老师,别哭》这样关注中国乡村和乡土的影片,我和我的学生既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共识,也是一种审美与创作态度上的连接。讲好中国故事,功夫不在表面,而是真正走进生活,踏入乡村大地,去了解更多人民群众的心声,去关注、关心、观察,然后用我们的所学之能去关照和表达我们的观念观点。可以说不论是《我们是第一书记》还是《老师,别哭》,本质上都是对人性之美的描写,都是对朴素情感的表达,更是对希望与爱的诠释。对于中国当代乡村题材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创作宝库,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乡村文化,无论是中国农业式现代化的发展还是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祖国这么大,值得被讲述的好故事太多了,但是归其根本,就是讲好人的故事,尤其是新时代的中国乡村,奋进奉献与温暖向上的精神始终应该是我们创作的动能。希望更多的电影人一起努力,在更多的乡村题材中,创作出文化鲜明,内容精彩,富有情感力量和时代印记的作品。
  综合北青网、南都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