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店的传统糕点
有“老桂林”的味道
桂林晚报
2023年08月24日

“宝鑫糕点”的位置。(导航软件截图)

新鲜出炉的“肉松通”。

“宝鑫糕点”的门面。
提到糕点,不少人会想到如今那些时尚蛋糕店里摆放在明亮柜台中的精致点心。而在铁西,有一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业了的老店,直到今天也仍然坚持做着传统的糕点,保留着很多桂林人记忆中的味道。
★推荐理由 这家店有小时候的味道
我在铁西住了十几年,这家店的糕点我们全家都爱吃,早餐也常常靠它解决。现在很多蛋糕店越来越“高大上”了,但在这家店还是能买到很多传统糕点,比如麻通、鸡仔饼、花生糖等,吃起来很有小时候的味道。
——家住铁西小区的吴女士
★记者探店 各类糕点论斤卖
作为一个小吃云集的地方,铁西是不少市民心中的“美食天堂”。18日早上10点,记者来到铁西中路,道路两旁的大部分小店都开始营业了。
和这条路的大部分店铺一样,“宝鑫糕点”的门面不大,红底招牌上写着“宝鑫糕点”四个字,下面还有“南糖”“酥饼”“麻通”几个小字,也体现出了商家的招牌产品。
走到门口,阵阵烘焙的香气从店里飘出,店内的货架和柜台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糕点。除了蛋黄酥、原味蛋糕、萨其马、绿豆糕、红豆饼、曲奇饼干等比较常见的糕点,还有市面上不太好找得到的传统糕点,比如鸡仔饼、炒米饼、芝麻片、酥角、麻通等。
记者看到,小店靠里面的部分是厨房,里面放着一台多层烤箱、打蛋机等烘焙常用的设备,还有一口大锅。老板娘刘女士介绍,萨其马、米花糖、麻通、松花糖等糕点制作时都需要用锅来炸,店里出售的糕点也都是在店内制作的。
“宝鑫糕点”的糕点是论斤卖的,每斤糕点的价格从十几元到30元不等。老板和老板娘非常热情好客,遇上犹豫不决的顾客,他们会主动让大家试吃,尝尝口味再决定要不要购买。刚刚出锅的麻通酥脆爽口,表面包裹着满满的芝麻,吃上一口,满口余香;萨其马则是绵软香甜,蛋香浓郁。
采访期间,不断有市民走进店里购买糕点,其中有两位顾客购买了5斤鸡仔饼。“今天我们朋友聚会,大家都觉得这家店的糕点蛮好吃的,我俩正好顺路,所以就来给大家‘代购’。”市民张女士说。
★小店故事 26年始终坚持初心
“宝鑫糕点”是一家夫妻店,1997年,刘女士和刘先生决定开一家糕点店,26年来,这家小店已经牢牢在铁西“扎了根”。
“我老家是灵川的,小时候过年家里总会做松花糖、米花糖之类的,看着家里长辈做多了,自己也就慢慢学会了。”刘女士说,开店初期,店里主要出售的是米花糖、麻通等传统糕点,后来糕点的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她告诉记者,以前做糕点就是凭着一点基本功,之后再自己慢慢摸索研究。“有些卖原材料的店也会提供技术,我们就跟着学,后来也去了专门的培训班,所以能做的糕点就越来越多了。”
刘女士回忆,上世纪90年代,桂林的糕点店还比较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蛋糕店越来越多,糕点的种类也更加丰富。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店里也卖起了目前比较流行的雪花酥、蛋黄酥、海苔小贝等糕点,不过,他们也没有放弃传统糕点。
“老式糕点不该被埋没,还是会有很多人喜欢传统的味道。”刘女士说,为了迎合现在的口味,店里对部分传统糕点进行了改良,比如现在很多人不喜欢偏甜偏腻的口感,他们在制作时也会尽量少用糖。“我们现在做麻通,外面包裹的那层糖会薄一些,只要能粘上芝麻就行了。”
此外,他们也对一些传统糕点进行了创新。记者在店里看到一种类似肉松小贝的糕点,但“个头”要小很多,据刘女士介绍,这是他们独创的“肉松通”。她告诉记者,有些客人喜欢吃麻通但又觉得太甜,于是夫妻俩就思考着做点带咸口的麻通。他们尝试把外面的包裹物换成了肉松和海苔,再加入少许芝麻,这样既有麻通松软酥脆的口感,又不会过甜。这个糕点推出后,也得到了很多顾客的喜爱。
货真价实、真材实料,是刘女士夫妻俩开店一直坚持的原则。“我们的原材料都是亲自去买的,不让供应商送货上门,因为亲自挑选会更加放心。”刘女士说。
26年来,“宝鑫糕点”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有时候,他们还能接到一些外地的订单。刘女士表示,有些人来桂林旅游时尝过他们的糕点,回到当地后还会联系她给他们邮寄,也有不少人去外地看朋友时,也会带上一些给他们尝尝。“能得到这么多顾客的喜爱我们还是很开心的,今后也想用心把这家店经营好。”
记者唐霁云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