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木偶戏:
重上舞台的“传家宝”
桂林晚报
2023年05月25日
说起木偶戏,它可是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在汉代就有这项民间艺术,到了唐代慢慢流行起来,一直传承到今天。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的龙虎古镇里,经常能看到有一群人手里举着一个木偶在进行练习。他们都是古镇的居民,其中有一名老人就是龙虎木偶戏的传承人王吉财。
王吉财六十多岁时开始亲手制作木偶,还负责指导节目的排练,也是主要的演员。别看他如今已年届古稀,但依旧对木偶戏抱有满腔热情。
■速览
非遗简介: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
木偶艺术历经了盛衰,其杖头木偶戏的一支在龙虎大地扎根繁衍,与当地特色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龙虎木偶戏。龙虎木偶戏先后吸收了桂剧、京剧、彩调等诸多剧种的表演之长,经过几代艺人结合杖头木偶特点,长期打磨而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技艺。
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表演歌曲或者戏剧。
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绘成的戏剧角色,又是给人操纵的戏具。木偶戏“以物象人”的表演特性,决定了木偶舞台的功能:遮蔽操纵者,分隔观、演区,突出木偶,吸引观众。为了更好地展现出木偶戏的独特,演员还需要通过技巧把握住木偶的眼珠转动、手部动作等,将节目表现得更加栩栩如生。
2020年,龙虎木偶戏被列入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探“店”地址: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龙虎古镇纸扎工艺店
主讲人:龙虎木偶戏非遗传承人王吉财
■传承
60多岁时 他制作第一批木偶
前几天,记者来到恭城龙虎古镇。古镇里的房屋小青瓦、坡屋顶、白粉墙、吊阳台、木格窗、骑楼廊,将瑶汉民族文化韵味和桂北民居特色融入其中。这里不仅有地道手工挂面,还有趣味十足的木偶戏。
来到龙虎古镇纸扎工艺店,跟龙虎木偶戏非遗传承人王吉财聊起木偶戏,他立刻将记者带到二楼。这里摆放着十多个木偶,当中有好几个是古装扮相。为了给这些木偶配上合适的戏服,王吉财没少“投资”,购置了不少戏服。
1953年出生的王吉财今年已到古稀之年。他告诉记者,龙虎的木偶戏有400多年历史。“我们的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戏。不仅仅是我们这里,杖头木偶戏在全国的分布也较为广泛,从内蒙古到海南岛,从江浙到川陕,到处都有演出活动。我们龙虎木偶戏广泛流传在桂林市及周边市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地方特色。每逢良辰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不少人乐意请木偶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王吉财的父亲就是当地的木偶戏演员,他还记得1967年第一次看到父亲进行木偶戏表演时的情景,那时的节目是《北京的金山上》。
因为在家里看着父亲制作木偶和练习木偶表演,耳濡目染中,王吉财对木偶戏也有所了解。只不过,当时王吉财并没有子承父业,除了种养农产品之外,还做点纸扎。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吉财的父亲表演了最后一场木偶戏,从那以后,木偶戏在龙虎乡沉寂了。
一直到了7年前,也就是2016年,年过六旬的王吉财才开始像父亲那样制作木偶。
为啥在这个年纪想起把木偶戏传承起来?王吉财说,这主要是周围的变化让他有了很多感触。“那年我们这里正在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街上的环境大变样,越来越漂亮,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耍。”王吉财看到来龙虎古镇的游客越来越多,很开心,可是,他又觉得除了好的风景和环境之外,还差一点点本地的乡土文化来给游客留下独特的记忆。
于是,王吉财想到了父亲当年的木偶戏,他决定要恢复木偶戏表演。
虽然以前看过父亲制作木偶,但王吉财当时从来没有做过。他结合纸扎的制作技艺,靠着自己一点点摸索,开始了第一批木偶的制作。为了能让木偶的眼睛和手腕有灵活转动的效果,王吉财没少琢磨,还在支撑木偶的主杆上设计了一个机关,专门负责控制木偶眼睛的眨动。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