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州古城的千年沧桑巨变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07日

平乐老街临江骑楼式古民居

平乐老百货段老街

平乐县城粤东会馆
■陶彩忠 李芳/文 陶彩忠/摄
平乐曾是我国岭南地区古代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史称“广右咽喉”、“两粤通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后期,水上交通开始衰落。近年来,随着新城区的跨江拓展,老县城的繁华日渐消退,只有江边那段骑楼式古民居的老街,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沧桑巨变的故事……
楚越分野 千年昭州
平乐,自古为楚越分野之地,周朝时为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一统岭南,平乐地属桂林郡,属临贺县;秦末汉初,属南越国领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苍梧郡,由荔浦、富川两县分治;公元256年,三国吴甘露元年,分荔浦、富川县地,置平乐县,治所位于荔浦江口(今南洲村),“平乐”因“平乐溪”而得名,并沿用至今。
在历史长河中,平乐皆为历代州、府治地,行政级别由“县”,先后升格为“州”、“郡”、“府”。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平乐仍然是“专署”所在地,并一直保持着州、郡、府治与县治两级行政治所并存于一城的体制。
平乐曾是我国岭南地区古代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史称“广右咽喉”、“两粤通衢”。于是,自唐以来,“东之商民连舻而至,鱼人泛宅浮家多泊于此”,至清末已成为“日日为市”的通商口岸。
平乐县城面桂水而倚凤山,街巷民居“半在凤山,半临漓水”。民国十年11月27日,孙中山先生一行游览了县城凤凰山,称之“诚所经桂地以来之第一胜地也”。
几度迁址 赓续繁华
在建县近1800年历史长河中,平乐县城曾历五度迁址。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乐州,州治、县治在今平乐县原附城乡南洲糖榨村;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乐州刺史江齐贤迁乐州至对河凤凰山下。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乐州为昭州;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曾迁于城东北之历塘村;1951年至1958年,今县城为平乐专署所在地,平乐县治迁至二塘镇;1958年后,又迁回到今平乐县城。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始置平乐县时,治所在县城西七里的荔浦江口。古城分大城、小城两个城区,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乐州刺史江齐贤徙乐州城至今址,后改“昭州”。
昭州古城东跨凤凰山,南瞰桂江,西北带乐水(今茶江),呈仙桃形。城墙以大块青砖砌成,城墙外侧环以壕堑。沿城墙顶端建有敌楼、窝铺15个,城门3座,垛口156个。
三座城门分别叫“南门”、“西门”和“北门”。传说东属虎,昭州又虎患多,不宜开东门。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在昭州任职时曾写下流传千古的《昭州》一诗:“桂水春犹早,昭州日正西;虎当官道斗,猿上驿楼啼……”三座城门上各有一城楼,均为木质接榫结构,斗拱承托,宏伟壮丽。每座城楼上挂有大木匾,浮镌着城楼的名字,南门称安定楼,西门称宁远楼,北门称镇夷楼。
明朝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平乐知府奏准修葺古城。城墙加高至三丈,周长达四百八十七丈,垛高六尺,宽四尺。登顶远眺,昭州城像一个回形图案,蜿蜒于凤凰山与河滨之间,城内房屋栉比,街道纵横。城内设四坊;威武坊、庆琳坊、余庆坊和承恩坊。每坊设有旗亭一座(后称土地楼),在亭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市场情况。坊内有店铺、手工业作坊、酒肆、旅邸以及走街串巷的小商贩、货郎担……
到清朝道光年间,平乐协镇署在城楼上安上铢嘴炮百多尊,以捍卫平乐府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知县全文炳复修城墙。城墙高三丈,周长四百八十七丈,有城垛956处。
辛亥革命后,随着人口增加,商业发展,城内外往来频繁。古昭州城仅有的三个城门孔道出入,尤显狭窄拥堵。1930年拆卸南门,开辟通往北门的大道;1931年10月,将城东钟鼓楼及城基拆除,辟路以通大街。同时,将承恩坊的土地楼及城基拆除,通罗汉街。次月,再拆除府署、县署,改建为“十字”马路。至1953年,平乐县城北门、西门也先后拆卸殆尽,城内街道经多次扩宽、改直,古城原形已彻底改变。
作为历代州府之地,平乐县城古迹繁多。除“平乐八景”和“七榕八桂九井十三桥”外,曾有“三步两拱桥,望穿二十四座庙”之说。古井、石拱桥、亭台楼阁以及庙、庵、寺、祠、宫等古建筑遍布全城。
由于时代变迁,平乐县城的文昌阁、金沙庵、东山寺、府城隍庙、关帝庙、文昌阁、真武庙等古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岁月中。特别是民国十年,将平乐境内的寺庵改为学校、村公所、粮仓等,一大批古迹迅速消亡。目前,仍保存较完好的仅有感应泉、金沙井、印山亭、印山寺(令公庙)、府文庙(中山公园)、儒林桥、粤东会馆、清真寺等为数不多的古建筑。
“金坡”“银坡” 乍起风波
平乐是一个因水而兴,依山而建的码头小城镇。在舟楫交通的年代,得三江汇流之便利,县城商贸文化繁荣,经济勃兴,素有“小梧州”美誉。特别是明末以后,随着工商业在沿海地区兴起,大量的商货经广州、梧州至平乐。平乐的水上交通业、商贸业异常繁荣,整个县城有大小商铺百余家。1936年,梧州至平乐的木帆船有211艘。至1949年,平乐的木帆船达300多艘,船民300多户,2000多人。
城内至今存留的一条临江老街,由上关街、下关街两部分组成。老街上曾有22个码头通往桂江,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经商或定居,热闹非凡。平乐桂剧院至电影院是当时最繁荣的地段,饭店、客栈都集中在此。因街上有两个陡坡,俗称“金坡”、“银坡”,足见当时这一段街道的繁华和富庶程度。
俗话说,“水盈则溢”,富庶的平乐大街一夜之间被烧成了半条街。据当地老人介绍,大火发生在1940年9月9日,整整烧了一天一夜才熄灭。上至寿福庵,下至下关街福安堂码头,100余米长的街道共200多间临江房屋全都化为灰烬。从此,平乐大街又叫“半边街”。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县城公路的修建,水上交通开始衰落。同时,原来的老县城渐见拥堵,严重影响人流物流。近年来,随着新城区的跨江拓展,老县城的繁华日渐消退,只有江边那段饱经沧桑的骑楼式古民居的老街,似乎还在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沧桑巨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