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圆竹剖丝团扇:
传承指尖技艺 “扇”出广阔前景
桂林晚报
2023年04月06日
上接04版
令人赞叹的制作技艺
“圆竹剖丝团扇的核心制作工艺是以剖丝为扇骨,扇骨与扇柄以竹节为界,一体成型。”黄可人告诉记者,将一根直径1厘米不到的竹子均匀地剖成几十根细竹丝编成扇骨,再用宣纸、棉布、丝绸等贴制扇面,最后经过剪裁、包边等工序,才能制成剖丝团扇。
扇骨的主要材料是绵竹,生长于石山上,这是桂林比较常见的竹子类型。制作圆竹剖丝团扇的竹龄要求在3年以上,结实不失韧性,竹身无花斑、无伤痕、无虫蛀、不伤皮、不变质。拿到材料后一般要经过2至4小时开水蒸或煮,从而达到去虫、去糖的目的,利于竹材进一步加工和保存。
制作过程是最考验手艺和耐心的,因为需要一体剖丝才能成型。黄可人现场给记者做演示,首先用专门工具将竹子刨开,去掉内壁竹瓤,根据扇面大小、成型尺寸以及竹材本身特性剖出之前设计好的竹丝,粗细和数量都不能出错。
“常规大小的竹丝一般在三四十根,对竹丝的数量和粗细十分讲究。”黄可人说,如果竹丝多就太细太软,对后续的编制有影响;少了则编不出细腻致密的造型,影响成品美感。所以,这些都是机器无法制作的,必须依靠纯手工完成。
“这些作为扇骨的竹丝每根最细可剖至1毫米厚度,稍有不慎手便会受伤。”黄可人表示,父亲制作团扇数十年,手上的伤痕不计其数。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粗略数了一下,每一把团扇的制作工艺至少有几十道。里面很多步骤都很关键,因为这是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技艺,哪一步出问题了就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呈现效果。
这里一年可卖数百万把团扇
如今,拥有悠久历史的团扇仍在焕发新活力,除了选用好的原料和细腻的工艺外,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扇面用料精致,创作题材包罗万象,成为艺术工艺与文化融合的绝佳载体。
2006年,黄可人大学毕业回到桂林,起初只是协助父亲在互联网进行团扇销售。早些年,父女俩独创的插丝团扇,扇柄采用牛角、玉石、金属等,提升了团扇的收藏价值。在扇面上采用苗绣、蜡染和扎染技术,加入时尚元素,让团扇的造型更加流行和美观。
创新越多,规模越大,团扇随之“出海”,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父女俩设计的剖丝苗绣团扇,被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收藏。前几年,两人还为北京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制作过定制的文创团扇旅游商品。此外,桂林团扇还走进国际时尚圈,与一线奢侈品大牌联名设计。
“销售最多的是以桂林山水为扇面的插丝团扇,一年仅桂林一地的销量就有100万把。画作、材质都是桂林元素。”黄可人说,如今的集扇斋,每年向国内外销售数百万把团扇,并连续多年被选为漓江游船等多个文化旅游单位的定制产品,成为游客把桂林山水带回家的一张名片。
随着团扇知名度的响亮,集扇斋每年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学习它的制作工艺。
在集扇斋三楼有一间体验教室,这里是人气最高的地方。在非遗传承人带领下,市民、游客们亲自体验圆竹剖丝团扇制作过程。据统计,每年来这里体验的市民游客能达到数万人。
黄可人说,之前她父亲那个年代,团扇的主要消费市场在海外,这一点到现在依然没有彻底改变。只是现在,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越来越强,年轻人也喜欢上了传统工艺品,所以国内市场正在慢慢变大,欣赏和喜欢团扇的人越来越年轻。
“团扇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载体,可以体现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会努力让它更好地发展下去。”黄可人说道。
作为第六代传承人,黄可人认为,除了以师带徒、徒再带徒的方式传承技艺,各类体验式活动应该是让团扇传承走得更远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8年起,黄硕夫父女走进桂林多所学校,通过每周六节的课程,把团扇制作工艺教授给孩子们。几年下来,上万名学生接触学习制作,学校举行了多场相关艺术活动,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这门非遗手艺。
■发展
在黄硕夫、黄可人看来,年长者爱收藏,年轻人爱展示,团扇的前景很广阔。比如父女俩首创的空白宣纸团扇,正是为了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爱好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免去了最复杂的剖丝流程,让更多体验者感受制作过程的魅力。
时代造就了团扇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使得这项古老的文化符号重新焕发出活力。像黄硕夫这样大师级的匠人,用自己的热忱,传承着这门技艺,回馈着这个时代。他的女儿黄可人,则通过创新技艺,向国人乃至全世界展示着我们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在集扇斋,全新的非遗团扇传习体验馆干净整洁,随时可以接待研学体验者来这里学习、制作、体验团扇。黄可人说:“我们希望把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艺的种子,撒播在更广阔的土壤里。未来,这里将打造成集非遗保护、文化推广、研学交流、旅游住宿等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旅游综合体,为来访人员提供一个全方位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扇文化的优质场所,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记者马翔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