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过山瑶”腊肉飘香
桂林晚报
2023年01月18日
■陶彩忠 汪文卿/文 汪文卿/摄
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过山瑶瑶民过年素有制作烟熏腊肉的习俗,寒冬腊月,家家户户的灶房上都会挂上腊肉,这是瑶家人最重要的年货,熏制腊肉也是他们过年不可缺少的仪式感。
大发过山瑶腊肉,首先是食材好。过山瑶好养猪,一般传承传统土猪饲养方法。一家一户一年只养一两头,至少饲养大半年以上。全部喂食麦麸、米糠、玉米、红薯以及青菜,绿色环保原生态,猪肉营养价值高,口感细腻,香味浓郁,所以很是受人欢迎。每年春养冬屠,现杀现腊,肉质新鲜,而且大都是选择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进行腌制,口感极佳。
过山瑶腌制腊肉要经过搓、腌、熏、晒、挂五个环节。先将适量的盐和香料放到热锅上翻炒一下,盐炒至淡黄色后,就将切好的肉块放进盆子,撒上加工过的盐和香料进行揉搓,让其均匀地裹满肉块,然后放进大缸腌制。
过山瑶土猪由于饲养时间较长,肉弹性极大、质地坚韧,一般要腌制四五天。之后,用清水进行清洗。待沥干水分,就用蜜糖和姜汁、酱油合成的色汁涂沬,给肉块上色。然后,放到熏箱里,用山茶壳和香树枝小火慢熏,这样熏出来的腊肉有一股淡淡的山茶香,且不容易受潮变味。
熏过之后,就是晾晒环节。根据经验,瑶民杀猪前就选好天气,一般在冬至前后杀猪,四五天后恰是阳光充足的好天气。将出缸的猪肉经过熏制后,就挂到当阳的地方晾晒。几天下来,经过光合作用后的腊肉,有了七八成干,油渍渗出,脂香浓郁,皮色黄亮,令人垂涎欲滴。这时瑶民就把腊肉挂到火塘上,让火塘的炊烟自然熏制。瑶民的火塘自然是烧柴草,百草之烟火熏过的腊肉更为浓郁芳香。
春节来临,每当有客人来,热情的瑶民便将腊肉切成块,盛在大碗里,黄亮亮,香喷喷,油光一闪一闪的,寓意着来年“富得流油”。他们用炒、烧、蒸、煮、炖、煨等方法烹制腊肉,配上当地特有的瑶山时令蔬菜,形成清蒸腊肉、香蒜腊肉、冬笋炒腊肉、爆炒腊肉等各式各样的菜肴。
过山瑶是中国盘瑶一支特殊的族群。大发瑶族乡过山瑶人数不多,共100多户约四五百人。他们大都是在明、清和解放前夕因躲避战乱、匪患,从恭城、荔浦、昭平和金秀等地移迁到平乐、荔浦交界人迹罕至的大瑶山,主要集中在最偏远的平山、旱冲、金子岭、小黄家、大背脑、马留冲、牛塘背、古力底8个居住点。他们居无定所,生活贫困,常年以狩猎和采集野果为生,过“吃”完一山再迁徙一山的漂泊生活。于是,当地人叫他们“过山瑶”,一些学者称之为“东方吉普赛人”。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发现后,由政府划拨山场、土地,他们才正式安家落户,结束了长期游耕游居的漂泊生涯。
过去,由于远离集镇,交通不便,过山瑶在狩猎中,当有吃不完的肉时,为了留存和贮藏,一直保留了烟熏腊肉的传统。特别是正月有亲戚上门时,出山买菜不容易,因此腌制腊肉,以备不时之需。同时,瑶山气候偏冷,也非常适合腊肉腌制。
岁月不居,世事沧桑,如今,过山瑶早已奔了小康,融入现代文明生活。过年的年货也越来越多,一串串腌晒好的腊肉、腊肠、腊猪头、腊猪脚,在烟火的熏制下,油水滴落,散发出浓浓的年味。每家每户的腊味都挂满了火塘灶房,香味溢满整个腊月。这些腊味代表了瑶家人一年的收获,在过山瑶瑶胞家中渐渐升腾的炊烟里,红红火火的日子过得比腊肉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