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传家承善举 春风化雨润乡邻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3日 来源:桂林日报
胡家全家福。(受访者供图)
胡家晚辈参与村里建设讨论。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古巧 容欣怡
走进临桂区四塘镇下舍里村,这个素有“书韵流芳”美誉的传统村落,绿野平畴,屋舍俨然。建于清朝的“进士”门、“文魁”门,见证着村子往昔荣耀;村史馆与私塾馆里,金榜题名的胡氏学子罗列其上,锄头、背篓等老物件陈设其下,交织讲述着胡氏族人百年耕读传家的岁月故事。
而在文脉赓续之间,胡正甫家的故事令人称道。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胡正甫与妻子秦仕明,携手深耕教育沃土,双双获得高级教师职称。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4个子女皆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续写家族的荣耀篇章。胡正甫一家以醇厚家风铸就的教育传奇,成为村里一段令人钦羡的佳话,激励着更多的村民重视教育,追求知识,续写下舍里村的书香传奇。
教坛共奋进,携手泽乡里
1942年,作为家中独子的胡正甫出生,4岁入下舍里村私塾学习,成绩优异。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广西省立桂林师范学校(现桂林师范学院),1962年毕业后分配至临桂区四塘镇中心小学执教数学。在此,他与任教语文的秦仕明老师相知相恋,喜结良缘。夫妻俩育有一女三子,他们生活中相互扶持,工作上彼此促进,其春风化雨、诗礼传家的处事风格备受小镇邻里称赞。
胡老师教学严谨,热爱钻研。“他工作起来,家里根本找不到人,到办公室找,准在。”秦仕明笑着说。胡正甫在工作中常常废寝忘食,因此教育研究成果斐然,有多篇论文分获中国教育学会和广西教育学会教育论文奖项。
而秦老师,连年获评优秀班主任,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秦妈妈”。她坚信教育公平,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有一年,学校将两名特殊后进生分配到她的班级,她毫不犹豫地承诺:“既然交给我了,我就会负责把他们教育好。”后来这两位学生顺利考入初中、考上大学,时至今日仍常来看望秦仕明。
年轻时的秦老师还有另一个身份——赤脚医生。20世纪60年代农村缺医少药,秦仕明虽师范出身,却积极响应号召。培训中她以自身为靶练习扎针,手臂乌青仍坚持苦学。行医两年间,她常被半夜唤醒处理村民病痛,还为村里妇女接生化解过种种难产危机。她一个人,扛起教师与医生两份职责,无论多累都随叫随到。她说:“不管是做老师,还是当医生,只要看到孩子成材、乡亲康复,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四塘小学校门前有一条西干渠,水渠上仅有一块1米宽的水泥预制板作为桥梁,没有栏杆,汛期时水位有时能上涨到桥面,十分危险。胡老师学生粟某回忆道:“每逢涨水,总有学生不顾安危在渠边玩水。不管上学还是放学时,我们总能看到胡老师或秦老师守在水渠边,一边护着低年级学生过桥,一边耐心劝离在渠边逗留玩水的学生。”
夫妻俩也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采访中,秦老师大女儿回忆道:“妈妈经常把学生带回家吃饭,我们姐弟的旧衣服,她也总会打包送给班里家境贫困的孩子。”小儿子打趣说:“那个年代,家里也不富裕,一张桌子坐好几个人,菜又不多,有时候可不得抢菜吃呢!”
烽火显仁心,善行育栋梁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胡老师的成材离不开父母的深刻影响。胡父胡母虽未读过太多诗书,却用勤恳善良的生活态度、有情有义的处世担当,为他铺就了成长的基石:起早贪黑的劳作教会他坚韧,邻里间的守望相助教会他仁善,这些融入日常的身教远胜过千言万语。正如胡老师所言:“我的成长,是村风里的重教传统托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推着,一步步走出来的。”
1987年底,有一位湖南江姓人来四塘镇寻亲,描述的正是胡家,彼时胡老师感到奇怪,从未听父母说过这门亲戚。然而,随着与对方联系的深入,一段抗日战争年代父辈无私大爱的传奇揭开了面纱。
1944年,侵华日军开始在华最大规模的进攻,6月中旬长沙沦陷,随后日军向衡阳进犯。据寻亲人所言,衡阳会战打响后,他父亲不幸被害,他与母亲被迫逃往桂林。因在桂林无亲无故,母子俩只能流浪度日。一日,二人流浪至下舍里村,遇到正在打理桃子园的胡父胡母。
“那年我只有八九岁,要不是胡叔叔发善心收留了我们,我们活不下来。这份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江先生说。彼时,他眼睛发炎,母亲腿脚受伤,身体情况极差,但胡家人毅然决定收留他们,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其间,胡家长辈采来草药,悉心医治江家母子,令二人腿伤痊愈,眼疾消除。
胡家祖房宽敞且后面有菜园子,邻里小孩多喜欢来嬉戏玩耍。“在胡家生活的那段日子,胡家叔叔、婶婶待我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有一回,我带着年幼的正甫弟弟去摘桃子,叔叔、婶婶知道后告诉我们,说小孩子爬树不安全,如果想吃桃,跟大人说一声让他们去摘就行了。”江先生带着笑意,讲述着在胡家的点点滴滴。
“对于救助江先生母子,也许父母觉得这是他们日常善举中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不必夸耀,也不图回报。”胡老师说。正是江家人时隔40余年的寻亲,令这段被时光封存的往事浮现,让胡正甫第一次完整知晓父母在动荡岁月里的义举。
胡老师丝毫不惊讶父母这样做。“过去时代特殊,很多人流离失所。在我印象中,我家前前后后收留过不少人。”在他看来,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精神或许已经深深融入了胡家人的骨血里——过去,村里有穷苦人家缺衣少穿,胡母就送蚊帐、被子给他们;谁家小孩多,家里难,胡母就把自家打的鱼,种的瓜果蔬菜拿过去接济;哪户人家想学一技之长糊口,胡母就无偿传授和帮助他们蒸松糕、做酒曲、制作豆腐乳……诸如此类的善举在村民中口口相传。如今村民们提起活到100岁的胡家老奶奶仍是赞不绝口。
先辈铸家风,厚德存余韵
在家庭教育上,胡正甫一家有一套别具一格的“家庭民主管理办法”:每学期末全家人会召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会议。他们放置一块小黑板,每位家庭成员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不足和其他人的缺点,然后轮流发言,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督促。
秦老师笑着讲道:“有一次,正甫在小黑板上写自己的缺点为零,女儿立刻站起来反驳,‘爸爸,你的缺点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话音未落,全家人笑作一团。
岁月流逝,这块留有擦痕的小黑板已然封存,但它见证了两代人在坦诚对话中共同成长,让民主、和谐、团结的家风在自我批评中悄然传承。爱劳动、爱学习、懂礼貌成为四个孩子最鲜明的成长注脚,使他们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若你走进下舍里村村史馆参观,一定会被馆内精心布局的展品与史料所打动。其中,早期共产党人、桂林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胡佩文女士的有关事迹,正是缘于胡家晚辈携手搜集整理资料,才得以将这段险些湮没的历史抢救性挖掘出来。
据资料显示,胡佩文约出生于1907年,彼时的中国风云变幻,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国内的广泛传播,令她走出下舍里村,投身革命事业。1925年底,她受中共梧州地委派遣,与李征凤、谢铁民、苏鸿基、罗瑞成等人一起回到桂林,发展桂林的党、团组织及各种革命运动。胡佩文先后担任桂林妇女解放协会会长、《妇女先锋》主编,为推动桂林妇女解放和革命事业振臂高呼。1927年国民党反革命政变后,她改名陆玉,转入地下工作,她的名字和事迹因此被尘封。即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很难在网络上找到有关她的词条。
胡老师外孙说:“10多年前,妈妈就开始和家族长辈了解前辈的事迹,还叮嘱他们保护好佩文先辈家的房子,同时联合家人一同开启对前辈长达数年的资料搜集之旅。”
为了尽可能完整地收集胡佩文的生平史料脉络和画像,疫情期间,胡家晚辈前往北京拜访一些和村里有联系的老党员。从这些人的言语描述中,逐渐整理出胡佩文的革命人生。
如今在村史馆,游客已能看到这些英雄人物生动而详尽的介绍。“2021年,下舍里村启动村貌改造。在整理村史、修建村史馆时,胡正甫爷爷和家人都十分热心,特别是他的女儿为收集胡佩文前辈的资料,除了到桂林的党史办、档案馆等单位,还多次到南宁、梧州找佐证资料。”村委干部秦丽娟说,“他们一家人不仅为村史修复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回镇里来和镇干部、村里人一起做工作一起谋划。每逢村里修路、架桥等各种集体事务需要筹资,他们总会热情参与,为村里建设出力。”
曾经的下舍里村,虽有着质朴的乡村气息,但房屋布局略显杂乱,公共空间稀缺。在做新农村改造的规划方案时,胡正甫家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为乡村建设作贡献,只要村里有需要,自家的老房子可给村里无偿使用。
如今,在胡家老房子的地面上,修建了花园、休闲区,成了游客和村民们游玩散步的好地方。胡正甫家开阔的心胸、大气的格局,提升了村民幸福感,又增强了乡村凝聚力,带动更多村民贡献力量,形成共建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胡正甫家的故事,是下舍里村家风传承的生动写照。他们耕读传家、承善举、泽乡里,传承着尊师重教、善良无私等美好家风。这种家风如和风细雨,滋润着乡邻,也激励着后人不断传承与弘扬,让家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