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童谣里的门楼寨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22日    来源:桂林日报

  □李振杰

  “门楼寨,挑草卖/扁担头,挂米袋/有鼎锅,没鼎盖/有席子,没被盖/红薯藤,裤头带……”
  朋友约我去门楼村采风。提起门楼村,我总是不由得想起小时我回奶奶家,在小朋友那里听到的这首童谣。我那时只感到好笑,特别是“红薯藤,裤头带”那句,总是觉得很滑稽,后来才慢慢领悟了,那个村得有多穷啊,穷到令人心酸。至于门楼寨,我也是那时就领略过了。堂姐带我去嫁到外村的姑姑家,乘车到县城,然后步行,快走到崩溃的时候,我问堂姐快到了没有,堂姐说,快了快了,到门楼寨了——在荒芜的小路边上,有几家低矮的房屋,这就是我对门楼寨最初的印象。还有就是难走,从县城走到门楼寨有20公里,感觉特别遥远啊!
  芒种那天,我们依约成行。在县城边上,从241国道拐入村道,沿着苦竹河边蜿蜒前行。贵广高铁和三八渡槽在我们头顶上飞架,不时有复兴号疾驰而过,只用了10多分钟就到了。而在20年前,大岭山办桃花节的时候,这里的道路还是很窄,路面坑洼不平。我们那时去姑姑家,有时还得绕道从相对好走些的邻县过去。
  我们要去的那家,主人潘彦君已打开院门等我们了。一进院子,迎面就看到几棵杨梅挂满了果实,乌紫乌紫的,摘几颗下来吃,很甜,不像我们小时去山里摘的,颗粒又小,吃起来又酸。他的院子可真大,把房子、杨梅、桑树都围起来了,房子就掩隐在果园里。桑葚才过,杨梅又熟。园子里还隐藏着许多蜜蜂桶,远远就听到嗡嗡的声音。我们有点害怕。潘彦君说,不用害怕,你没有伤害到它们,它们就不会蜇人。
  “丰年留客足鸡豚”。说起来,午餐简单又美味,就是油茶火锅,锅里烫自家放养的土鸡,还有村边正当时的枞树菌,又香又鲜美。同行的自媒体朋友爱酒,喝了点桑葚酒和蜂蜜酒,意犹未尽,又跑出院子去,在树上摘了几颗杨梅,丢进杯子里,再用筷子捅杨梅,酒就变成了新鲜的紫红色。只见他啜一口,咽下,继而发出长长的“哈”声,很享受的样子。
  席间,我们小心翼翼地聊到了那首童谣。年逾古稀的潘母倒是毫不在意。“那时真穷哪!”潘母说。她说,看起来门楼村土地蛮宽,但在几十年前,根本就种不出什么庄稼。因为这一片地势低洼,又没有天然的河道排水,所以旱天没水,雨季汪洋,种下的庄稼很难有一个好的收成。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峻山水库修好了,灌溉用水才有了保障。县里又派了工作队,组织村里开挖人工河道,把几个季节泉连通了,接入苦竹河,这片土地的收成才有了保障。后来,又修通道路,交通越来越便利,村里才慢慢地富裕起来。
  我们查了地图,果然村边那大片稻田,标注的名称就叫“望天田”。近几年这片“望天田”里,冬春季节撒下成片的油菜籽,花开时很多人来打卡,成了网红打卡点。晴好的日子,和风吹送,菜花摇曳,金色波涌。雨后初霁,近处黄花欲滴,清新无比;远处山岚缭绕,风电的扇叶在云里雾里缓缓转动,天然一幅水墨画。
  午后我们参观了主人的家园。有一个大大的房间,像是一间教室。潘彦君说,这本来就是一间教室啊。我们想,这怎么还是教室呢?教室旁边,是一间陈列室,架上陈列着系列蜂蜜产品。穿过去,是一间办公室,架上陈列着20多块荣誉牌匾,其中有一块写着“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我们打趣说,原来你还是校长呢。他说,是校长,也是住校老师。原来,他这里是专门教人养殖蜜蜂的。当然,授人以技,也授人以智,就是勤劳致富的思想。旧时潘彦君家里很穷,他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后来去外面打了几年工,但是也攒不下什么钱。2011年,他回到村里,靠女友——也是现在的妻子——借了200块钱养起了蜜蜂,当年就赚了10000多块钱。觉得这是个门道,他就坚持了下来,最多时养了200多箱,现在还有100多箱。在门楼村脱贫攻坚期间,他还把养蜂技术、蜂箱连同蜂王分给村里的28户贫困户,带动他们一起养殖,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现在都脱了贫。合作社里总共有1000多箱蜜蜂。今年,他还被评为自治区级的劳动模范。
  我们问,你是村里的首富了吧?他说,哪里,村里比我富的多的是。他说经过水土改造后,村里种什么都顺,现在村里有桃、李等产业,这几年最赚钱的是种淮山,有的一年就赚一二十万。
  潘彦君还介绍说,村里有梁、苏、欧、陈、潘等10多姓人家,原来都住在一个小寨子里,因为寨子三面有门楼,后来才改名门楼寨。因人口越来越多,扩散到了附近,又改为门楼村。我们又去参观了寨子,寨子南北长100余米,东西宽约50米,里面还保留有几座古民居,雕花飞檐犹在。门楼只留存下来东面的,正对着县里最高的山峰银殿山。寨前有百来亩水田,蓄满了水正待耕耘。在自媒体朋友无人机的镜头里,青山里的大片水田像是一面大大的圆镜,镜子里白鹭纷飞,黄牛从垄间穿过,展现出一幅天然的田园风光图景。
  潘彦君说,村里秉持“耕读传家久”的古训,既努力耕种,又注重教育,近年来村里出了7个研究生,其中有4个博士。有趣的是,我们经过了一户人家,围墙上有3个贴金大字“藏书阁”。我们没听说县里私人家里藏有许多书的。不过联想起村里出了几个博士,也就释然了。古时博士大多指饱学之士,大概主人是把读过的书都藏在肚子里了吧。
  要离开门楼村的时候,潘彦君对我们说,现在村里已有了新的童谣:“门楼寨,有党带/深挖沟,防水害/开田垦,分地界/多品种,防贱卖/产业旺,脱贫快/小洋房,水泥盖/猪肉豆腐当小菜/出门就把小车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