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种粮“父子兵” 幸福有“稻”路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5年06月17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邓琳
  在全州县文桥镇栗水村,“60后”的廖宏顺和“90后”的廖鹏,是一对家喻户晓的种粮“父子兵”。30多年前,老廖俯身下田,耕田种稻,并以此养家糊口。2021年,小廖加入种粮队伍,成了父亲的“新队友”。“老实倔强”和“年轻新潮”互相碰撞之下,一老一少两代农人,从会种田到“慧”种田,接续“新稻路”,传承勤劳好家风。
  近日,记者前往栗水村,采访了这一个勤劳的种粮之家。

  大学生返乡种粮
  见到廖鹏时,他正在自家的院子里摆弄着植保无人机。因为,他计划用这个“铁家伙”给稻田喷洒农药。谈起目前的“种粮人”身份,廖鹏直言“纯属意外”。
  2007年,廖鹏考上了广西大学。彼时,一辈子务农为生的父母坚信:咱家这个娃,终于跃出“农门”考上了大学,终于不用在家种田了!
  2011年,大学学习经济贸易专业的廖鹏,毕业后就决定大干一场。根据毕业前的工厂实习经验,他在毕业后就组建团队到东莞创业。事业几经沉浮,他经营的公司逐渐在市场有了一席之地。不料,2019年底疫情暴发,廖鹏只能放弃事业返回家乡。
  “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在家能干什么,但是外面又去不了!”廖鹏回忆当时的窘境感慨万千。他说,当时他刚结婚生子不久,一家三口回到老家,成了名副其实的“啃老族”,心里很是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
  2020年,廖鹏认识了全州县本地的一位种粮大户。这位种粮大户鼓励廖鹏“试试种粮食”。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国家重视“三农”,国家号召“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种粮原来是这么重要的大事!要搞就搞!”备受鼓舞的廖鹏,决定放下心中所有顾虑,大胆种粮。

  种粮“父子兵”
  “父母都供你上了大学,怎么还回来种田?”廖鹏告诉记者,做出在家种粮的决定后,他曾受到了家人的反对,也遭到了乡亲们的质疑。不过,他却对自己的决定信心满满。同时,他给自己提了一个要求:同样是种粮,却不能再如父亲那般按照传统方式种粮,必须科技种粮。
  科技种粮,如何实现?“必须备好农业现代化设备!”廖鹏给出的答案很响亮。很快,他到全州当地的种粮大户处走访、考察,物色了需要的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种类。
  可是,资金从哪来?
  没有购买资金,廖鹏就贷款50万元,并向亲友四处筹钱。
  2021年,靠着东挪西凑及贷款而来的共计130万元资金,廖鹏一股脑买齐了旋耕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和烘干设备等,相当于是配齐了种粮、收粮、烘粮的“一条龙”设备。同时,他在村里流转土地,加上父亲常年种植的70多亩田,共计310多亩。
  “我一辈子最多就种70多亩,你能一下子管那么多?!”对于儿子的“冒进”,廖宏顺曾担忧过。不过,后来他看着儿子开着旋耕机三下五除二就把田整好了,操控植保无人机半个小时就能喷洒几十亩稻田的农药,他的担忧渐渐放下了。
  2022年开春,廖鹏在育秧之前,做了一件大事——选种,既要选择符合当地土质和气候的稻种,更要选择品质高的稻种。父亲坚持说:“按往年经验办事,准没错。”廖鹏却觉得:经验重要,科学选择同样重要。最终,父亲拗不过儿子,廖鹏选择了他看中的新稻种。
  2022年下半年,廖鹏把新收的稻谷分享给亲友,得到了众多称赞声。不过,这一年,稻谷品质提升了,产量却没有跟上去。廖鹏知道,“要种出高产的生态大米,仍需努力”。
  采访当日,廖鹏正忙着晒田。父亲对廖鹏“耍的新玩意”其实曾表示过反对。父亲的理由很简单:他种了大半辈子田,还没有“晒田”的概念。廖鹏劝说父亲,拿出理由,还请来了文桥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服务专家廖宏新。
  据廖宏新介绍,水稻移栽后35—45天之间,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栽期、不同的土壤类型、水源条件、田间苗情等适时排水晒田。晒田的作用,就是控制无效分蘖,巩固有效分蘖。直观地说,就是在生产上通过晒田的方法,使高位幼小分蘖芽得不到水肥供应而停止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从而使主穗和有效分蘖获得更多的养分供应,为壮秆大穗打好基础。
  父亲听了农业专家的一番话后,选择了默许。廖鹏则笑着告诉记者,其实,过去三年多来,在种田这件事情上,他和父亲因为观念和方法的不同,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较量”。现在,父子俩已基本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在田间水肥管理方面,父亲经验足,儿子听父亲的;而在农业新设备的使用、新的管护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上,父亲得听儿子的。

  幸福有“稻”路
  在种粮的路上,“父子兵”的配合,也在无形中传承着勤劳好家风。
  据廖鹏介绍,父亲廖宏顺和母亲蒋三秀都是地道的农民,大半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从他记事起,父亲和母亲就在农田里忙碌,用牛犁田,用肩挑谷子等传统的耕作方式,硬是靠着勤劳养活了一大家子。事实上,父母也不希望他长大后种田,所以总是鼓励他和姐姐努力读书。廖鹏说,这几年他躬耕田园,父母的勤劳还有吃苦耐劳,让他深受影响。在家乡种粮这几年,他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父母勤劳的秉性,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也成为他心目中的榜样。
  靠着勤劳,父子俩把粮食种得越来越好。2024年底,廖鹏算了算,当年他和父亲共同管护的640多亩水田,纯收入30多万元。而靠着过去2年多来的打拼,廖鹏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略有盈余。
  今年春季,廖鹏一家的种粮规模已扩大到740多亩。而今年,为了更好地种好粮食,廖鹏又决定跟着当地农技人员,推广和运用水稻合理密植技术。
  “水稻种得太密,有些禾的采光就会受影响,病虫害还会增多,不能随便增加密度。”廖宏顺再次对儿子的新方法持怀疑态度。不过,最终他还是默许了。因为,过去数年来,他知道儿子经常去外面学习,而那些“新玩意”确实不错。
  据全州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蒋启斌介绍,增密增穗植是水稻单产提升的基础。按照老一辈的种植观念,一亩水田插秧不到1万株。而水稻增密增穗植技术,每亩早、晚稻会插秧1.8万至2.0万株,中稻会插1.5万至1.7万株。增密增穗是一种农业技术,旨在通过科学、合理增加单位面积内水稻的种植密度,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需要包括选用优良品种、精播种、育壮秧、适龄移栽、科学管理肥水、防灾减灾等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水稻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此外,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的加入,病虫害防治问题,也将得以快速、高效解决。
  在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种粮的同时,父子俩在发展农业方面,还有不少想法。廖鹏说,从2022年开始,他和父亲就利用冬闲田种植收籽油菜,一方面收割油菜籽、一方面培育绿肥,还能打造赏花经济,让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
  在廖鹏家房屋的后面,是长年奔流不息的湘江支流栗水河。廖鹏和父亲早就规划好了,种好粮食的同时,利用家乡的地理优势打造一个以农业观光为主题的农家乐,跟乡亲们一起,拓宽增收路径。
  “这对父子,勤劳、能干,有想法,还干劲足,叫人佩服。”廖宏新说,过去3年多来,他见证了廖宏顺、廖鹏父子俩种粮创业的全过程,对于这一家子勤劳的好家风,非常的认可和赞许。
  在廖鹏家的书房,摆着两份沉甸甸的荣誉证书。一份是廖宏顺于2022年荣获的全广西“农业精英”荣誉牌匾,另一份则是廖鹏于今年1月荣获的由广西农业农村厅、华中农业大学等联合颁发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结业证书”。父子俩合影的背后,是一张画着沉甸甸的稻穗的画作。廖鹏说,他们家的幸福满是稻香,也将继续为“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