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闹元宵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2月13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首《青玉案》,写出了数百年前元宵节的盛况。
古代把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并称为“三元节”。上元节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天,灿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盛大绽放,与天上的一轮明月和人间的各色花灯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个生动热闹的奇妙之夜。
在桂林有这么个说法“元宵元宵,烟花爆竹都要销”。意思就是过年期间的爆竹、烟花,都要赶在元宵节这天放完。随着最后一支烟花燃尽,年也就真正过完了。孩童回到学堂,大人开始劳作,为一年的生计与收成奔忙。
近年来,出于环保和消防安全考虑,城市里限制燃放烟花。但在过去,烟花和花灯是整个春节里必不可少的主角。在宋代,桂林的元宵节可是十分热闹的,其盛况甚至不输发达的淮扬地区。我们从宋代词人刘褒的一首词中可见一斑:“东风初縠池波,轻阴未放游丝坠。新春歌管,丰年笑语,六街灯火。绣毂雕鞍,飞尘卷雾,水流云过。恍扬州十里,三生梦觉,卷珠箔、映青琐。”在元宵节那天晚上,东风轻轻,垂柳依依,湖面上春水被风吹皱。人群中,有管弦丝竹声,有欢声笑语声,还有宝马香车驶过扬起了尘土。街头巷尾,灯火阑珊,突然让人分不清身在何处,是扬州还是在桂林?
明代诗人黄佐在《桂林元夕》中描写了四百多年前桂林元宵节当天烟花盛放的热闹景象:“星桥暗度重轮月,火树晴开五色云。”
到了清代,桂林的正月十五就更加热闹了。《广西通志·卷八十八·舆地略·风俗》(清代嘉庆版)中记载:“(桂林府)元夕城中灯火箫鼓,杂遝喧阗。好事者竞制龙灯,沿街游戏,又为彩灯谜语悬之衢,士民聚观,至夜分乃罢。”清代桂林城内的元宵节已有舞龙灯、猜灯谜等习俗,与中原风俗几乎没有差别。
《桂林府志·风俗志》(康熙版)、(光绪版)也记载了元宵节桂林的热闹景象:“正月十五日,各家悬灯门首,儿童击锣鼓、迎紫姑神以卜岁。乡间社庙作醮事,祈丰年。”“元夕灯市以桂林城隍庙为盛,纸扎鱼龙、花果,巧匠为之,士女游观竟夕……又有燃香成龙形者,插地焚之,名曰‘草龙’。”
如今,时代发展赋予了传统节日更多的表现可能。今年春节期间,18分钟的山水焰火秀在夜幕里腾空而起,隆重地拉开了新春的序幕。68个烟花和山水共同构成的美轮美奂的画面着实惊艳了国内外的许多网友。正月十五当天夜里,第二场新春焰火秀如期在临桂区山水公园上方盛放。万人仰望夜空,璀璨夺目的烟花以长夜为布,绘制出了一幅国泰民安,时和岁丰的生动画卷。
夜深了,在吹面不寒的春风里,人们互相道别,依依不舍地散去,满怀着希望奔向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