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光洒满生命之“花”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新生儿科高质量发展综述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5年01月09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团结奋进的儿科医护团队。(桂医附院儿科供图)
团结奋进的新生儿科医护团队。李自恩 摄
儿科主任宾琼(左一)在查房时指导医务人员为患儿做好诊疗服务。 记者徐莹波 摄
新生儿科主任谭媛向记者介绍在新生儿科诊治后顺利出院并健康成长的部分早产儿。记者徐莹波 摄
□本报记者徐莹波 通讯员李锦
如果要在一家综合医院里寻找“爱与希望”最密集的地方,大概是儿科与新生儿科。在这两个科室里的每一天,都是医护人员与孩子们共同书写的温暖篇章。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成立于1962年,是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广西临床重点专科、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儿科专业基地、国家儿科GCP专业基地。新生儿科成立于1986年,是广西医疗系统较早独立的新生儿病房,也是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广西临床重点专科、桂林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自治区级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多年来,在桂医附院支持下,儿科与新生儿科加强学科建设,持续提升医疗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抢救了大量危急重症患儿,呵护着无数儿童健康成长,在实现自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赢得了群众的好口碑。
儿科:打造桂北地区儿科疑难危重症救治中心
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儿科病房里,医护人员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刚结束夜班的护士们正在仔细地交接工作,将每一名患儿的情况详细地告知白班的同事。她们的眼睛里虽然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对患儿的关切。
医生们也提前来到办公室,认真查看患儿的病历,分析病情,为接下来的查房做准备。随后,他们急促的脚步不停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轻声询问着孩子们的感受,用温柔的话语安抚着孩子们的恐惧。“宝贝,今天感觉好一点没有?”那亲切的笑容,仿佛是冬日里的暖阳,让孩子们的心里暖暖的。
在儿科门诊的走廊里,孩子们的哭声此起彼伏,有些家长的神情满是焦虑;患儿们陆续进入诊室里,医生接连问诊、检查、开具处方等,忙碌得连水都没有时间喝。
“在儿科工作的医护人员,几乎每天都在‘打仗’。”桂医附院儿科主任宾琼说,儿科是医院中最考验医护人员耐心的科室,各种压力也特别大。在这里工作,不仅要有熟练的临床技能,更需要具备足够的“爱心”,要有医者“情怀”。孩子都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他们生病的时候,很多家长会变得敏感。要理解家长,耐心地倾听他们的诉说,缓解他们的焦虑,更要取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这样,治疗才能更加顺利。
“医者父母心”,用来形容一名儿科医生再贴切不过了。
宾琼于2016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桂医附院儿科工作。她曾到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访学,并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进修;她熟悉儿科各系统疾病诊治,擅长诊治贫血、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淋巴瘤、组织细胞病、神经母细胞瘤等小儿血液肿瘤性疾病;现兼任广西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常委,广西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委,广西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年委员、血液学组委员,桂林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宾琼接诊了来自灵川县九屋镇某村的一名白血病患儿。由于此前儿科并无这类疾病的治疗经验,于是她建议家长可带着孩子到一线城市知名医院治疗。
患儿的母亲伤心地说:“我们一家的经济条件较差,没办法带孩子到外地就医。希望您救救孩子吧,无论治疗成功与否,我们都不会怪您。”
宾琼被深深地感动了,虽然当时她还缺乏白血病治疗经验,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治好孩子。
随后,宾琼认真学习白血病治疗技术,多次与同行交流,针对患儿的病情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最终成功帮助孩子康复。“如果我们能掌握更多的疑难疾病诊疗技术,本地的患儿就可就近就医,大大减轻其家庭的经济负担。”她说。
在宾琼快速成长的同时,儿科也实现了加快发展。在医院支持下,科室多位医生分别赴北京、上海、广州、杭州、长沙等国内一流的儿童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学成之后,一项项新技术陆续在儿科落地生根。目前,儿科门诊除开设儿童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外,还开设了儿童呼吸专科、儿童血液肿瘤专科、儿童神经专科、儿童肾病专科、儿童心脏专科、儿童消化专科、儿童内分泌专科等亚专业。同时,还可开展多种疾病基因诊断,如地中海贫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髓性肌萎缩症等;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儿童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联合呼吸介入室及消化内镜室开展儿童支气管镜及消化内镜等检查。
由于儿科医疗技术水平在业界得到普遍认可,该科室还成为广西儿科专科联盟单位、广西儿童血液肿瘤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湖南省儿童遗传病协作网成员单位、广西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西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桂林市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西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副组长单位。
在科研方面,儿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
“今后,儿科将重点开展各类儿童罕见病、疑难疾病的研究工作,努力确保本地患儿能够就近获得救治,全力破解群众看病难题。”宾琼表示,近期,医院漓东院区各科室已陆续投入使用,该院区还设有儿科的单独病区,将重点诊治儿童血液肿瘤、风湿免疫疾病、肾病等病种。
新生儿科:守护摇篮里的希望
在医护人员带领下,记者穿上白大褂、戴上口罩、套上鞋套后,进入新生儿科病房通道。“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科室的管理特别严格。”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谭媛说。
记者隔着玻璃窗看到,封闭式的病房里干净整洁,整体布置非常温馨,新生儿暖箱整齐排列,护士们担负起了医护人员与母亲的双重责任。接待室里,医生查完房忙着和家属介绍病情,减轻他们的焦虑与牵挂;病房里,护士正在指导预约了“家庭参与式照护”的父母如何在NICU病房里进行亲子互动……
与其他科室医务人员神情普遍较为严肃不同的是,这里的医务人员脸上总带着微笑。“天天跟新生儿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谭媛说,“但面对无法用言语表达不适的患儿和紧张的父母,新生儿科医生肩上的担子重若千斤。”
谭媛从事儿科、新生儿科临床工作多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曾先后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进修学习,尤其擅长早产儿的救治、重度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治以及高危儿/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她兼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分会超声学组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分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模拟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广西优生优育协会新生儿医学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卫生健康技术推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营养与消化病学组委员、桂林市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与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桂林市预防医学会免疫与生物制品分会副主任委员;还是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本科教学及住培督导专家、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的基础生命支持(BLS)及儿科高级生命支持(PALS)导师。她还主持及参与科研及教改课题研究多项,发表文章数篇,已参编医学相关教材4部。
在新生儿科病房入口处的墙上,挂着多幅照片。“照片上的人都曾是在新生儿科诊治后顺利出院并健康成长的早产儿。”谭媛指着一张照片说,“这位女青年出生于1993年,是胎龄不到29周的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仅有1450克。她由于孕周太小,肺发育不成熟,无法正常呼吸以获得足够的氧气。当时的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但经过科室前辈们的悉心诊治,她成功脱离危险。2013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哈尔滨医科大学,目前在外地一家医院工作。她几乎每年都要来新生儿科看望我们,这里也是她的第二个家。”
与儿科不一样,住在新生儿科的小患者,或患有黄疸、肺炎等疾病,或是时刻可能出现病情变化的新生儿及孱弱的早产儿。为更准确识别、判断孩子的病情,这里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要反复查看宝宝的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吃奶情况好不好、大小便怎么样,一一了解之后,还要详细写下医嘱——除了病情记录,还要根据每个宝宝的实际情况,计算用药量和吃奶量等,并做到细致入微,丝毫不差。
在新生儿科,几乎每天都上演着温馨感人的故事。2024年6月初,贵州省黎平县人桂圆(化名)出生后出现了严重的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她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危重。由于当地医院无法治疗,当月8日,桂医附院新生儿科派出医务人员跨省区往返500多千米,将桂圆转运到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经过紧急抢救、多学科会诊、制定手术方案、术前准备等流程后,当月13日,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新生儿科等科室联合为桂圆实施了相关手术及术后治疗护理,最终成功挽救了她的生命。当年7月10日,桂圆康复出院。
一次次关怀备至的付出,换来了双向奔赴的温暖。新生儿科里收获的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是家属们发自肺腑的感激之词。
谭媛介绍,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新生儿科开设了新生儿门诊、高危儿/早产儿随访门诊,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光疗病房、隔离病房;建立了新生儿随访制度,开展新生儿筛查,高危儿随访;开展了新生儿行为学的评估、早产儿生长发育评价及运动神经发育的检测、指导家属进行早期干预等项目。科室还可开展脐动静脉置管、肺动脉高压NO吸入治疗、用Lisa法给早产儿气管内注入PS、袋鼠护理及出院前照顾、联合B超新生儿肺部疾病诊断、心电导联定位下PICC置管术、新生儿纤维支气管镜应用、新生儿腹膜透析术等新技术。
据统计,2018年1月至2024年8月,新生儿科累计救治早产儿2600余例,其中体重小于1000克或胎龄小于28周早产儿约80例。救治的胎龄为24周、体重630克最小早产儿,目前7岁,发育正常。
2001年,新生儿科在广西较早开展新生儿急救转运工作,建立桂中北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目前转运范围已覆盖到桂林全部县(市、区),以及贺州市、梧州市、贵州省黔东南部分县区、湖南省永州市部分县区;每年转运危重新生儿150余人次。
在教学方面,新生儿科承担新生儿专科医师及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每年接收广西区内新生儿专科一批进修医师、进修护士和住培医生。每年举办国家级或自治区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4次,并积极开展医疗指导工作,定期到周边各地进行专题讲座、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及查房等。从2023年5月起,科室特聘请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王来栓教授作为技术指导专家定期开展指导工作。
在科研方面,近五年,新生儿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1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12项;医务人员发表SCI论文11篇、核心期刊论文34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5项。
新生儿科,一个充满爱与希望、困难与挑战的地方。在这里,医护人员见证了生命的奇迹,守护爱的传递。
谭媛表示,未来,新生儿科全体医务人员将继续秉持医者初心,以母亲般的情怀、精湛的医术、舒适的环境,为宝宝提供优质的医疗保障和服务,为每一个新生命撑起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