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教育·理论[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红色文化赋能高校资助育人内涵式发展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9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李巧芳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政治、德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高校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成效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全过程,创新赋能高校资助育人内涵式发展,是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职责,也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之举。
  一、强化红色文化思想价值引领,实现大学生物质与精神“双资助”。当前,部分高校资助育人模式仍采用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偏重对受助学生的物质和资金支持,缺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精神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贫困的成长环境中,精神视野狭窄、理想信念淡化、奋斗意志薄弱等,难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亟需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引导、丰富和重塑。红色文化承载着党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是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和生动载体,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培育根植于红色文化土壤,有助于筑牢他们的理想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大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力度,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思政课教学之中,讲活讲好“红色故事”,“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引领力和向心力,把红色文化转变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其二,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师引领+朋辈互助的方式,在各专业课程中巧妙地引入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的红色文化元素,推动红色文化与各学科深度融合,多渠道供给受助学生红色文化滋养,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之魂,最终实现大学生物质与精神“双资助”。
  二、营造红色文化浸润育人氛围,实现大学生道德与能力“双提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元发展与资助育人水平不能及时跟进之间的矛盾”。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社会适应能力偏差、诚信感恩意识薄弱,爱国奉献情怀不足等困境,亟需教育引导他们提升自我、反哺家庭、回馈社会。红色文化继承了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继承了博施众利、奉献感恩的精神内涵;继承了吃苦耐劳、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因此,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第二课堂育人活动等,激发红色文化浸润育人效果,有助于实现大学生道德与能力“双提升”,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首先,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环境。将红色文化元素巧妙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例如,设立红色文化特色长廊、红色文化党建中心等,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次,将红色文化融入“党-团-班”建设。以主题党日、三会一课、重要节庆等活动为契机,结合当地党史教育基地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采取专题教学、红色研学、体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优势,采用唱、诵、演、跳、写、绘等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实现学思践悟,以知促行的教育效果。最后,将红色文化融入资助品牌活动。以高校资助活动月、弘志表彰大会等为契机,开展国家资助政策和红色文化宣讲竞答等资助品牌活动。抓好励志教育,选聘国家奖学金等受助学生和受助优秀校友担任学生资助政策和红色文化宣讲团,以典型宣传激励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模范引领、励志强能等育人项目,培养受助学生诚实守信、爱党爱国、奉献感恩的道德素养和勇于担当、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三、紧握红色文化实践“主动权”,实现大学生扶智与扶志“双结合”。扶贫要扶志,扶志要扶智,通过扶智和扶志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奋斗精神,是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模式逐步向发展型、成才型资助模式转变的新思路。红色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岁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内涵,是涵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品格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紧握实践教育“主动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气、神”融到社会实践中,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首先,高校要加强与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单位的联系,携手打造教育实习基地,带领学生访问革命纪念馆、遗址及旧址等,实事求是地搜寻红色文化的重要史料及人物事迹,发挥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导引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次,以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发挥受助学生专业优势,组织受助学生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医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红色文化宣讲+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立大志、求卓越、敢尝试、圆梦想,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为强国奋斗的行动自觉。
  [作者系桂林医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李巧芳。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资助育人的优化路径研究(2023ZJY123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