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守护绿水青山 描绘生态画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桂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成就综述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7月16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上接第一版)桂林灵渠水利风景区入选2023年度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桂林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等。
  环境治理建设方面,桂林完成山口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工程等项目建设,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2500吨/日。建成运行3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全区首个建成运行3座医疗废物处置项目的城市),处置能力达26吨/日,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已实现医疗危废处置全覆盖。
  绿色低碳生活方面,“十四五”以来全市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0条,新增公交站点86个,设置新能源车专用停车位300余个,新能源机动车保有量增长率达103.7%。广西首艘五星级新能源豪华游轮“桂林旅游号”正式运营,1000余艘漓江游览电动排筏投入使用。264家单位2200余家餐饮住宿企业落实禁止或限制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此外,桂林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态食品、生物医药四大高新主导产业,形成“三大产业园区、四大工业重点县、五个生态功能区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累计建成绿色园区2个、绿色工厂35家。
  守卫蓝天碧水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蓝天常在、空气常新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繁星闪烁的背后,离不开桂林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一系列强有力的环境治理举措。
  环保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调整,是大气污染防治的治本之策。市工信局作为工业主管部门通过政策引导、督查督办等方式加大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并联合环保部门对重污染企业违法排污行为从严从重从速打击。
  此外,突出加强工业、燃煤、采石场、露天焚烧、道路扬尘、机动车尾气等污染治理,进入“十四五”,我市空气质量继续稳步提升。2023年,我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29.7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96.4%,同比增加20天。
  水是桂林的灵魂。如何保持水生态平衡、维护人城水共生,是桂林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过去,灵剑溪黑臭水体曾被认为是最难治理的河段,沿线有多个洗车场、小作坊、酒厂,周边还建有一个工业园区,由于没有长期稳定活水源的排洪渠道,曾一度“臭”名远扬。
  为此,我市在灵剑溪流域周边新建22公里的管道、1座污水提升泵站、4座一体化泵井,对3000米河道进行清淤,同时对流域内彭家岭村、太平里、花园里村等实施截污工程……一系列治理手段让灵剑溪恢复了往日的清澈。
  如今,漫步灵剑溪两岸,看到的是潺潺的溪流,鸟禽自由徜徉,听到的是河堤小草沙沙作响,仿佛回归于老桂林故里儿时的田园记忆里。2023年,我市地表水水质居全国第5位,1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一抔土,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桂林市是广西农业产业的重点区域,如何保障耕地等农用地的土壤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食品安全和生命健康。
  桂林大力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先行先试,完成生态环境部下达的阳朔和恭城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同时,强化危险废物安全管控,全市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桂林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和优化执法方式典型案例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打好“四治”组合拳
  漓江焕发“青春态”

  桂林市“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漓江入选2021年度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案例……
  荣誉背后,是桂林推动实施“治乱、治水、治山、治本”“四治”工程交出的生态答卷。
  长期以来,漓江水域及沿岸积累形成了很多历史遗留的乱建、乱挖、乱养、乱经营、环境卫生脏等“四乱一脏”问题,市委、市政府对此进行了重拳整治,拆除漓江沿岸各类违法搭建,修复非法采砂点,清理河道住家船,清理漓江干流、桃花江、青狮潭水库等重点水域网箱养鱼,关停沿岸家禽养殖场等。同时,对漓江流域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沿岸城镇和乡村污垃处理设施逐步完善。
  为确保漓江水量,我市大力实施“净水、补水、壅水、引水”工程。投入40多亿元完成城市段污水集中治理,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2012年的90.5%提升到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漓江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今年5月,桂林长塘水库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全面解决城市西部用水紧张问题,保证漓江上游水库全力给漓江补水。
  治好了水,还要治好山。如今,漓江保护区内的采石场已全部关停,并全面开展漓江采石场生态修复,将漓江源头、沿岸的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实施“绿化、彩化、花化、果化”等,造就“一河清水,两岸秀色,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漓江美景。
  保护漓江,改革“治本”。在十多年前,漓江管理工作涉及20多个部门,长期以来存在“九龙治水”局面,缺乏高效统一的漓江管理机构和体系,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2015年,我市正式挂牌成立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构建了“市、县区、乡镇、村居委”四级网格管理机构和综合执法体系,变“九龙治水”为“统一领导”。此后,市委、市政府在保护漓江实践中进一步强化了法治保障:推动出台广西第一部地方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颁布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使漓江保护工作走上法治轨道。
  住在漓江沿岸的筏工廖家旺告诉记者:“我土生土长在漓江边,对这几年漓江生态的变化有很深的感受。我们载着游客在江上游览时,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白鹭在周围成群翩飞,这说明漓江的生态真的越来越好了。”
  碧水蓝天、水岸如黛、江山如画,桂林从未像今天这样,以最美的姿态吟唱着天人合一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