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谨防“征信修复”骗局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6月13日    来源:桂林日报

  随着个人信用报告的广泛应用,“征信修复”成为新的热门诈骗途径。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部分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征信记录的心理,以所谓的“征信修复”“征信洗白”“逾期铲单”等名义骗取钱财。下面,带您了解“征信修复”骗局背后的真相,提高识别防范诈骗能力,守护好个人信息和钱袋子。

  【骗局1】以“征信修复洗白”为诱饵骗取服务费
  这类骗局利用信息主体急于消除不良信用记录、改善信用状况的迫切心理,以“征信修复、洗白、铲单”等名义发布广告、办理业务,谎称可以帮助信息主体删除或更改征信系统中的不良信息,借机收取高额费用。而实际收取费用后无法兑现承诺或直接跑路失联。
  典型案例:张某因疏忽发生贷款逾期,在网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复”机构,签订“征信修复委托协议”,约定张某向该机构支付12000元“征信修复服务费”,该机构将在60个工作日内修复张某的征信记录。后因逾期属实,记录无误,张某逾期记录无法修改。后张某要求该机构返还服务费时,才发现自己早已被“征信修复”机构拉黑。

  【骗局2】伙同信息主体以恶意投诉方式伪造虚假材料
  这类骗局是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教唆信息主体通过伪造虚假材料等手段以图修改不良信息。一旦达不到目的,就恶意投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
  典型案例:因多笔信用卡逾期,持卡人李某通过“征信修复”广告找到代理中介,并支付2万元服务费。受理该笔业务的中介联系人员伪造了公安局公章和证明文书,供当事人李某使用。李某带着这些伪造文书前往银行处理不良信息,被银行工作人员识破并报警,警方现场查获多份伪造文书。

  【骗局3】骗取个人敏感信息,实施不法行为
  这类骗局是在办理“征信修复”过程中,要求提供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信息,不法分子通过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等方式获利,甚至利用这些信息冒名网贷,骗取贷款,危害人身及财产安全。
  典型案例:杨某因为网贷逾期,信用报告上出现了不良记录。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知名征信公司的客服,表示可以帮助他修复征信。杨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个人信息和银行卡信息。不久后,他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了数万元,而征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中国人民银行桂林市分行提醒社会公众:作为信息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量入为出、合理借贷、按时还款、避免逾期,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同时,提高警惕,不要相信“征信修复”广告并远离“征信修复”骗局,避免个人信息泄露造成财产损失。
    中国人民银行桂林市分行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