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桂林故事[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周恩来总理的漓江情缘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5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①
  ②
  ③
  ④
  ⑤
  □本报记者 韦莎妮娜
  5月15日,一段珍贵的黑白影像在社交媒体上刷屏。64年前的这天,刚结束柬埔寨王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友好访问的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途径桂林,各自携夫人泛舟漓江。看到为国为民日理万机的周总理难得地在桂林山水间休息片刻的录像后,许多桂林人都很感动,自发地转发了这条视频。
  如果说漓江是一幅绵延百里的画卷,那沿江摇曳的竹林,便是灵动的点睛之笔。
  一江水,万竿竹,萧萧引风来,苍翠拂波涛。有竹相映,漓江的神韵才得以生动显现。
  然而,在1960年以前,漓江两岸别说茂林修竹,连绿色植被都不多。
  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周恩来总理的第五次,也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次视察桂林说起。
  总理的第五次到访
  1960年5月14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结束对柬埔寨王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友好访问。在回国后,周恩来总理回到南宁,日理万机的他打算直奔北京。
  这时候,夫人邓颖超打来了电话。在电话里,邓颖超告诉周恩来总理,他要寻找的“五四运动”时期一道参加革命活动的老朋友、“觉悟社”成员郑季清老人已在桂林找到。并且陈毅副总理的夫人张茜也来到了桂林。听闻消息后,周恩来总理便决定从桂林取道回京。
  桂林对于周总理来说并不陌生。早在1934年11月,周恩来和朱德就曾来到湘江边上的界首。当时,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三人团”成员之一的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施而来到桂林。随后,在1938年12月3日、1939年2月15日、1939年4月23日,周总理三度来到桂林。短期内频繁来桂,皆因抗战和统一战线时局所需。那时的周总理是断然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好好欣赏闻名遐迩的桂林山水的。
  而这一次与前四次不同。这次是周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来桂林。国家已经驱除了外侮,一切都是刚开始,但也是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因此总理的眉宇也暂时舒缓了起来。
  5月15日上午,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乘坐列车抵达桂林。在榕湖饭店稍作休息后,他及随行人员便从解放桥码头登上了游览漓江的船。
  船缓缓行驶在碧波上,两岸风景美不胜收,让人想起了一句古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不过,周总理又习惯性地争分夺秒开始办公。他时不时地与随同的地市领导交谈,了解桂林的建设情况。
  位于桂林市西北30公里处的青狮潭水库,集饮用水水源、漓江供水、农业灌溉、防洪和发电于一身,是漓江上游最大的水利工程。
  1958年,周总理亲自批准了青狮潭水库的设计规划。时隔两年,周总理格外关心建设中的青狮潭水库情况。在游船上,他认真听取了时任桂林地委书记的崔廷智关于青狮潭水库建设情况汇报,并在地图上寻找青狮潭水库的位置。
  水库的规模有多大?容量是多少?现建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发电,发电量是多少?当听到水库建成后东、西干渠的水能灌溉到桂林市郊区的农田,使无水田成为有水田,还可以发电输送到桂林解决用电困难时,总理关切地说,水库建设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一项造福人民的大事。水库建设一定要讲究质量,坝基一定要建牢固,保证安全。
  下午大约接近4点时,船缓缓地在阳朔瀑水渡码头靠岸。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及两位夫人沿风景道浏览碧莲峰山崖石刻。陈毅副总理还兴致勃勃地作起诗来。周总理在前面步行来到迎江阁休息,不一会儿,邓大姐、陈毅副总理及夫人也一起来到迎江阁。摄影记者陈亚江及时捕捉,定格了一张珍贵的合影。在这张照片上,四人露出了愉快的笑容,背后就是如诗如画的漓江风光。
  “总理竹”的由来
  在漓江上,有个小插曲,值得单拎出来说一说。
  桂林市原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离休干部刘雨林在1998年接受媒体采访的文章中曾经这样回忆:船到兴坪后,就进入了桂林山水的精华段。见周总理埋头听汇报,无暇欣赏两岸秀美的风景,工作人员很过意不去,想邀请总理暂时放下工作,欣赏欣赏美景,于是便请示了邓颖超大姐。
  邓大姐走进船舱说:“这里的风景多好,快来看。”这时周总理才从船舱出来走上二楼,观赏着漓江两岸秀丽的风光。
  周总理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最早提出环境保护和治理各种污染的国家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肩负起了林业建设重任,在全国推进植树造林工作,使新中国的林业事业迅速发展,为生态系统迅速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每到一处,周总理都会特别关注当地的绿化和生态。
  那天正值一场洪水退去,漓江边有裸露出来的泥土。见此状况,周总理转头对随行的地市领导说:“漓江的风光的确很美,就是树木少了一点,漓江两岸可以多种一些竹子,不仅美化了江边的风景,还可以造福两岸的群众。”
  总理的一句话,彻底改变了漓江的生态风貌。在此之前,漓江两岸树木稀少,分布不均。常见的植被有木棉树、大榕树、大青树、桂花树、香樟、楠木、榉木等,但都没有竹子来得灵动,与桂林山水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竹子四季常青,生命力强,竹鞭等纵横交错的根茎能起到固土的作用,因此很适合在江边种植。竹子的经济价值也很高,它可以成为建筑材料、食材,还能被制成竹筏等交通工具。
  随后的数十年间,漓江两岸群众自发地大规模种植竹子,终于将江岸带打造成了延绵不断的竹林。据《桂林漓江志》记载,到1980年,漓江两岸形成树高3米以上的绿化带达到了12.79千米。1979年,漓江绿化管理站正式成立。
  “丛竹成林耸翠屏,奇峰作阵插苍冥。”一条江,万竿竹,如此美妙和谐的画卷,也成为了20元人民币的背景。至今,仍然有源源不断的游客拿着20元人民币前来打卡。凤尾竹、撑篙竹、粉单竹、麻竹、车筒竹……一川翠竹,让蜿蜒多姿的漓江更加秀美灵动。
  竹子不仅点缀了江岸,也进入了漓江沿岸人家的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市农林部门把漓江绿化工作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发展起了包括甜竹在内的经济林。在阳朔渡头村,流行着这样的民谣:“筒竹尾刺竹根,枝伴枝来根连根,长在漓江岸,生在渡头村……人在竹下住,竹依人而兴;世代复而始,人竹伴终生。”人们用竹子搭棚编篱,盖上茅草,便成为了古诗中的“竹篱茅舍好风光”;将鲜笋切片或用坛腌制,便是舌尖上淳朴的美味。渡头村的竹笋特产,更是闻名远近。大家亲切地把漓江沿岸的竹子称为“总理竹”,希望让后来的人记住周总理的这段漓江情缘。
  成就“桂林经典”
  1960年5月15日晚7时,周恩来总理一行乘坐专列离桂。阔别21年再度访桂,周总理第五次在桂林的时间不超过24小时,却留给桂林人民深远的影响。绵延数十里的翠竹,伴着一江向南逶迤而去的碧波、奇峰异岭,成为了漓江的经典形象。
  悠悠漓江水,流淌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的重视。在周恩来总理到访桂林后,1963年,朱德同志提议漓江两岸开展绿化、彩化、果化,漓江如今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色;197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桂林,语重心长地指出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不受污染。随后,桂林“关、停、并、转、迁”60多家工厂,漓江始终清碧依旧。
  江泽民同志曾于1990年、1996年、2010年三次考察桂林,指出要在保护上做文章,让漓江彰显出山水特色。2008年、2013年,胡锦涛同志两次到桂林,给漓江沿岸群众带来了发展的信心。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看到青山环抱下的漓江水清岸绿,语重心长地叮嘱:“桂林山水甲天下,全国能有这种美誉的地方不多。甲天下就是指生态好,天生丽质,绿水青山。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全中国、全世界就这么个宝贝,千万不要破坏。”
  今年,我市出炉首批十大“桂林经典”,漓江毫无悬念地拔得头筹。春看蒙蒙细雨,烟锁漓江;夏有浓碧沉沉,霭霭停云;秋舟缓行江上,维艄听禽;冬日霜风萧瑟,白鹭眠沙……如今的漓江,其内涵早已超越了一条河流本身。她是桂林山水的魂与神,更是一座古今中外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桥梁、一张举世瞩目的“中国名片”。
  “翠竹如钩钓漓江,钓霞钓雾钓春光。风逐帆影撩山影,撩起诗情挂碧窗。”周总理64年前的嘱托,如今已化作长达数十公里的绿色生动实践。540万漓江儿女,正倾情、倾力守护这奔流千年的一江清流,在盛世书写世界级的传奇。
  图①: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在漓江游船上。    (资料图片)
  图②:1960年5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右一)、副总理陈毅(左一)、邓颖超(中)视察漓江。  陈亚江 摄
  图③:1960年5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邓颖超同志和张茜同志四人在阳朔的一个凉亭里休息时的合影。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张茜、陈毅、周恩来、邓颖超。     陈亚江 摄
  图④:1960年5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漓江游船上听取桂林地委书记崔廷智汇报桂林建设发展情况。(资料图片)
  图⑤:1960年5月15日,周恩来总理在桂林市考察时,亲切地对船工说:“你的眼睛红肿了,快去看医生嘛。”
  (图片来源:《广西画卷1949-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