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选育新品助油菜种植版图南扩400公里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5月10日    来源:桂林日报

  科研人员在试验基地做数据分析。
□本报记者陈娟 文/摄
  眼下正值油菜籽收获的季节,位于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内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桂林综合试验站油菜试验基地一片繁忙,站长张宗急和同事们忙着收籽做数据比对。这里是全国数得着的油菜种质基因库,张宗急和同事们的工作十分重要,“不仔细分辨,一般人很难发觉,这里引种了100多个油菜新品种,我们要筛选出适合南方冬闲田种植的早熟高产品种,为油菜扩种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张宗急说。
  在普通人看来,这就是一片油菜地。可在科研团队的眼里,这是中国粮油安全的“脖子”。中国食用植物油70%依赖进口,而在自产的30%食用植物油当中,菜籽油占“半壁江山”。“可以说,油菜种植和家家户户煎炒烹炸都有关系,也就能理解国家为什么提出稳粮扩油了吧?”张宗急告诉记者,广西北部、西北部单季稻区是广西传统油菜种植区(北纬25度左右),该种植区一直被视为我国传统油菜生产的最南临界区域。而广西大部分冬闲田处于北回线(北纬23.5度)附近,如何在广西进一步扩种油菜,保障食用油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是不少农科人员关注的重点。
  2008年,国家启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在广西建立了桂林综合试验站。10多年来,试验站科研团队围绕广西油菜产业发展存在的品种结构、生产技术、经济效益等瓶颈问题,开展研究、试验、集成、示范、推广等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产业发展难题,使广西油菜面积、规模、经济效益都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在提高耕地地力、促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作出了贡献。
  “多年来,试验站克难攻坚,已成功将我国油菜适宜区由北纬24.7度向南推移到北纬22.2度,这意味着我国油菜种植版图向南扩展了400公里。”张宗急介绍,油菜新品种选育并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需要农技人员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从2014年起,科研团队就开始展开油菜“南扩”研究,开展了适合桂中、桂南地区种植的三熟制早熟品种筛选,并筛选出适宜北纬22度左右种植的阳光131、丰油730、景油69等早熟冬油菜品种,于2022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南宁种植成功,生育期仅130天左右,产量可达130公斤/亩,可以满足三熟制油菜品种需求。
  2023年,科研团队继续向南开展技术攻关,与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合作,在北海市开展油菜引种和配套技术试验,其中三个试验品种达到亩产75公斤。今年,科研团队在播期、施肥、密度等配套技术上继续开展技术攻关,力争目标产量超过100公斤/亩,为广西油菜产业的扩面增产提供品种和技术支撑。
  在选育新品种过程中,科研团队还发现,油菜种植效益低是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对此,他们还通过研发油菜菜用、花用、蜜用、饲用、肥用、油用六大功能,创新了油菜多功能化利用种植高效复合模式,将每亩油菜生产效益提高到1500元以上。科研团队集成的“广西油菜多功能利用技术”入选2023年度广西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
  科研团队通过油菜多功能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将传统油用单一产业链拓展为涉及旅游、蔬菜、蜜业、畜牧、绿肥等领域的多元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协助打造出一批以阳朔遇龙河景区、灵川县龙坪村稻薯花产业园、全州县禾美稻香示范区等为代表的景观油菜名片,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张宗急说,广西冬季闲田面积达1000多万亩,他们有信心选育出更多适合的新品种,助力乡村振兴和国家粮油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