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兴安: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刷新绿色生态发展“新起点”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4月29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上接第一版)
  建设周周有进展 施工项目“多点开花”
  目前,兴安县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15个项目大部分已处于收尾阶段,修复进度均在80%以上。
  兴安县八仙坪项目区采石场位于距离兴安县城约6.5公里处的茅梨山村旁村道边,在“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地貌景观破坏严重且早已废弃。记者在现场看到,原来裸露的矿石现在已看不到,取而代之的是种植了玉米、红薯、毛豆等农作物的旱地,再过不久,这里将是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桂林漓江流域三区两线集中连片非金属矿山八仙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对兴安县的社会、经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工程实施后可恢复矿区绿水青山面貌,恢复破损山体的生态功能,使其植被生态系统得以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原废弃矿山周边的地质地貌景观,周边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及美化,兴安县旅游形象得以改善,具有较好的环境效益。同时,通过对生态修复区危岩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极大程度改善了居住、生活环境,使得周边群众得以安居乐业。”兴安县县长韦远明说。
  随着项目的逐渐推进,桂林漓江流域三区两线集中连片非金属矿山八仙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简称“八仙坪修复项目”)由原修复范围面积为2.4公顷调整至12.4公顷,也是18个项目中面积最大的。
  “我们主要进行了矿区排危工作,对项目区危岩带采用人工清除和主动网加固防护等方法对项目区开采边坡上的危岩带进行治理;对碎石堆采用人工及机械清除。此外,对修复矿区生态环境,我们拟在项目区底部平台进行场地平整,修复为耕地(旱地)和其他草地,对部分地块进行土地翻松或开挖、平整、覆土后修复为耕地(旱地),并在山脚、各地块临空边界处修建拦土埂,覆土种植爬山虎。在部分采面坡顶开挖种植穴槽,种植葛藤,对坡面进行覆盖绿化;对部分开采坡体清除表面碎石后覆土撒草籽进行绿化,修复为其他草地。”兴安县副县长卢宇春说。
  记者了解到,兴安县8座废弃矿山修复项目自2023年陆续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修复面积20公顷。其中,以八仙坪修复项目进度最快,目前为90.7%。

  蓝图变美景 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灵渠不仅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兴安生态环境的写照。
  灵渠,两千年来川流不息。流水觞觞,秦堤弯弯,树木葱葱。走近灵渠,一种古朴而纯净的美莫名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一个焕然一新的理念,引领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数载耕耘,一体化保护修复不仅补上了生态短板、重塑了山水底色,也在深刻改变着各界的生态文明理念。
  两年来,兴安县在“漓江保护日”前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活动,这也是该县坚持生态发展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兴安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之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推动“美丽兴安”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据悉,兴安县科学开展造林绿化,通过全民义务植树、万亩油茶基地建设等,带动大规模国土绿化纵深推进,全县今年已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2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76.57%。
  此外,坚持系统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聚焦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兴安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6%,排名位居全市前列。聚焦隐患整改,率先推广使用锰废渣无害化利用工艺,现已综合利用电解锰废渣约12万吨,预计2025年完成剩余存量消纳。聚焦推进绿色低碳生活,规范运行城乡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投放共享电动车1600余辆,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城乡全覆盖;全面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民用绿色建筑项目占新建项目的比例达42.3%。
  在坚持精准发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兴安县积极探索农业产业绿色发展路径,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打造23个现代生态养殖示范场,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实施能耗“双控”行动,系统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兴安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兴安伟业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技术升级改造,颗粒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大幅减少。持续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大力推进桂林北部共享储能电站、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力争新增风电装机在“十四五”末翻一番,进一步夯实华南最大高山风电基地地位。
  “我县将认真落实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切实把各项重点任务转化为具体行动,不断厚植生态底色,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韦远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