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资源县:昂扬奋进赶考路 奋楫扬帆启新程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4月26日    来源:桂林日报

  2023年10月,资源县荣获“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并作为代表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重走油榨坪长征步道。
  资源县开展“三月三”瑶绣展,深受游客喜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资源县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资源按照“生态立县、农业稳县、产业强县、文旅富县”发展思路,知重负重、真抓实干,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资源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资源县委、县政府以奋进的姿态,团结全县上下18万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建设民族生态文化特色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资源篇章而团结奋斗。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伍丽 舒文艺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资源,境内山清水秀、石奇林幽,集我国名山、名江、名瀑特色于一体,特别是独特的丹霞地貌,不仅丰富了桂林多样化地质特色,还为桂林旅游增色不少。
  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生态资源是第一位的。可以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昔日困扰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资源,正在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康庄大道,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资源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加快“三线一单”落地应用,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县列入综合整治的9个矿山均编制“一矿一策”方案,其中宝山石材完成关闭退出并签订政策性退出协议,其余8个矿山综合整治基本完成。随着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强,该县积极开展冶炼、采砂、建筑工地等重点行业污染源防治管控专项整治行动,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8.6%,优于上级考核指标2.6个百分点。
  此外,资源县投入3000万元,整治S301线地质灾害及生态修复11处,完成县城至隘门界生态旅游公路工程12公里。严格落实“河长制”,投入4632万元,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和小流域治理项目,完成县城8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国控断面水质达Ⅱ类标准及以上,资江流域和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生活污水稳定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节水型社会创建工作顺利通过自治区核验。资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获得2024年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3500万元支持,单个项目资金量全区第一,是桂林市唯一获得该项资金支持的县(市、区)。持续推进“林长制”,建立“四个一”网格化管理体系,完成造林8500亩,其中油茶新造林7000亩,成功打造桂林市首家油茶科技小院。
  谈生态,最根本的就是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哪一边“失衡”都会造成整体的落后。
  在大刀阔斧的环保治理过程中,资源县委、县政府也为该县高质量发展埋下了多条“伏笔”。
  目前,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达83万亩,其中林下种植面积31万亩、林下养殖面积4万亩、森林景观利用面积45万亩、林下产品采集加工3万亩,林下经济年产值超11亿元,带动农户48334户,惠及15万多人,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林业发展新举措。
  提到林下经济,不得不提资源县的中药材产业。
  近年来,资源县大力发展地标药企、道地药材,打造8个林下经济产业示范基地,注册“蒲竹山”“山益厨园”等特色商标,全县种植中药材22.5万亩,产量3.54万吨,5家中药材企业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持续优化六大绿色产业发展布局,新建修正集团资源医药大健康产业园、粤桂协作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等3个生态工业园区。注册医疗科技企业22家,其中开工生产5家,取得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9个。大力发展有机富硒农业,红提、西红柿、辣椒三大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年产值12.38亿元。
  随着中药材产业的逐渐成熟,资源绿色工业集群加速形成。围绕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药材种植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进行延链、补链招商,园区企业总数达36家。
  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别样体验,乡村旅游资源也悄然从“山林沉寂”向“恣情山水”活力转变。资源县着眼于乡村游和康养的发展前景,生态资源逐渐焕发出别样“生机”。
  资源县内旅游资源丰富,汇聚了以“世界最美漂流基地”五排河、“华南第一漂”资江为代表的世界级漂流资源,以“世界丹霞之魂”八角寨为代表的丹霞地貌精华,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石山底龙洞峡为代表的星级乡村休闲示范区,以山歌、河灯、油茶为代表的苗瑶少数民族文化,是避暑康养、度假休闲的绝佳胜地,是无可比拟的“绿色大氧吧”。
  近年来,资源县牢牢把握“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契机,立足全县丰富的森林资源及真宝鼎、十里坪坦等独特的南方高海拔山地资源,加大对森林景观利用等森林康养产业基础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森林康养服务水平,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为让资源与市场能够深度对接,资源县定位桂林自然礼赞旅游公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康养目的地的需求,依托“森林、湖泊、草地、小溪、峡谷、瀑布”等南方独特高海拔山地景观资源,建设高山休闲度假旅游户外露营基地。同时协调多方投入2300余万元建设宝鼎里山休闲康养度假项目等,不断推动全县森林康养事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增进民生福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3年10月,资源县荣获“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并作为代表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村美民富绘就乡村振兴新时代画卷
  “屯里的环境变好了,政府还鼓励我们开民宿、农家乐,大家都很有干劲。”村民老王乐呵呵地说。
  作为粤桂协作乡村振兴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抱财丘屯的面貌从去年至今已经有大变化。走进抱财丘屯可以看到,荷塘美景、廊亭景观和农家小院有机结合,形成独具农耕文化特色的庭院景观;文化墙上随处可见“廉政家风家训”“家规故事”“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营造了乡风文明的良好氛围;半边街民宿部落、生态休闲沙洲绿地与示范点有机融合,旅游业态进一步丰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
  一年前还无人问津,如今摇身一变已是美丽乡村,在规划先行、项目带动的牵引下,抱财丘屯是资源县倾力打造的首个粤桂协作乡村振兴农文旅发展示范区。通过申请粤桂资金650万元、衔接资金1171万元、当地乡贤和群众自发筹资75万元,打造起家门口的微菜园、微果园、微田园,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引导当地群众有序发展有机种养,鼓励开设民宿3家、农家乐2家、商铺3家,多元发展强村富民;将党支部建在屯上,以党建引领村民自治,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通过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治理水平,资源县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3月12日,在车田苗族乡海棠村千亩西红柿基地的田间地头,机械轰鸣,人头攒动,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来早,田间备耕忙”的热闹景象。
  在田地间,海棠村申秀农业家庭农场的农机手正在驾驶旋耕机翻地,一排排泥土被翻耕出来,整地、起垄……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生产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戴家湾屯土地肥沃,水质、土质良好,适合种植西红柿。今年,全村将扩大种植规模,种植西红柿2189亩、辣椒1623亩、黄精中药材900余亩、大叶百合600余亩。”海棠村党支部书记说。
  通过积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资源县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守17.3万亩耕地保护红线,完成撂荒地治理4227亩,新建高标准农田0.5万亩。积极落实农机补贴惠民政策,农机补贴资金使用率、兑付率在全区排名前十。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4.99万亩,粮食产量达5.67万吨。投入12.5亿元用于发展特色产业,高山有机蔬菜、百香果、中药材、富硒稻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成功打造石山人家休闲农业示范区、林下药食同源中药材产业示范区等2个四星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同时,引进广西黄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自治区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家、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新增有机产品认证9个,培育广西农业品牌13个,完成广西供应深圳农产品示范基地认定1个。如今,资源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71.38万元,增长25.69%。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资源县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了集艺术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河灯歌节丹霞旅游文化品牌。在政府主导,民间承办的模式下,被美誉为“少数民族瑰宝”的资源县民族传统河灯歌节已连续举办多届,每期节庆间举办的书法作品展、山歌擂台赛、河灯制作大赛、民间趣味竞技等一系列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如今的资源,每逢元旦、七一、国庆等节日,各地都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该县组建了山歌、戏剧、音乐、舞蹈家协会,作家协会,民间文学协会,美术、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协会,在县文化旅游部门和县文联的引领下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开展活动。县文化部门还在全县城乡新培训了业余文艺队伍几十支、乡村业余文艺骨干几百人,新创建村级文化室(图书室)74个、村级文艺队百余支、城区业余文艺队几十支。在政府的引领下,这些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组织和队伍,已成为活跃在资源县各地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强大力量。

  打造红色品牌走稳高质量发展道路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桂北民间描述湘江战役的民谣。湘江战役被誉为红军长征史上“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一战,也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
  资源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红军长征时队伍通过资源境内前后共8天,行程120多公里。
  今年正值红军长征湘江战役90周年,资源县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新长征”路上,朝着发展的方向,走出了昂扬的姿态。
  “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后第一个驻扎地就是我们塘洞村,陆定一在赵氏宗祠完成了《老山界》的初稿。”在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红军长征经过这里的历史家喻户晓,每每讲起,村民们的语气都带着光荣和自豪。
  “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村里土货销路不用愁,收入也增加了。”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村民陈理梅依托村里发展的红色旅游产业过上了好日子。红米饭、南瓜汤、野韭菜等颇受游客欢迎。
  红色旅游的蓬勃发展,还只是资源县迈出“新长征”的第一个步子。
  如今,在保护好、利用好现有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资源县不断深化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提升资源县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打造“红色旅游+乡村振兴”区域特色品牌,通过“红+绿”“红+民俗”“红+研学”等融合发展模式使乡村产业链得到了拓展延伸,以油榨坪公堂、粟传谅故居等多处红色资源为支撑的教学示范点,2023年全年接待党员群众达1368批次,受众8万余人次,充分发挥了红色旅游辐射带动作用。资水丹霞田园综合体游客量达9.4万人,中峰漂流累计接待游客9.2万人。
  资源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节点位于中峰镇油榨坪,将中峰镇油榨坪公堂、粟传谅故居、粟氏宗祠、红军井、土地庙、红军岩和龙溪庵堂7个文物点串点成线、连片开发,重点打造“一村一街一步道”,讲好红军长征过资源的红色故事。“一村”即龙溪村,复原粟传亮铁匠铺、建设1000平方米停车场、1个旅游公厕、3个景观池塘、硬化道路500米,整治周边环境,设立文物点标识牌;“一街”即油榨坪红色文化长廊,对油榨坪公堂周边进行风貌提升改造、沿河打造1公里红色文化长廊、1群文化雕塑、新建1个200平方米纪念广场;“一步道”即油榨坪至龙溪村休闲步道,沿途设立“红色”标识牌、5个观景亭、1个60平方米红军岩观光平台等。
  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广西段)建设工作正式开展以来,资源县利用中央资金660万元对红军长征过资源时留下的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保护;利用自治区资金246万元修复长征故道4.2公里。
  除此之外,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紧紧抓住红色文化,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相继创建了“西南线”和“东北线”两条廉政党建品牌示范带,先后将中峰镇油榨坪,两水苗族乡塘洞村红军长征纪念馆、赵氏宗祠、雷公田寺等长征文化旧址打造成了资源县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加强党性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现场教学基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对资源县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县山青水绿自然生态优势,以红色文化为引领,闯出资源县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资源县委书记黄钦说。
  (本版图片由资源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