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零碳工厂”零的突破
桂林走出减“碳”增“绿”特色路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3月27日 来源:桂林日报
▲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偌大的数字化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在工作。 记者周文琼 摄
▲广西首个火风光互补一体化项目——永福县信福风电场首台风机并网发电。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周文琼
近日,位于七星区铁山工业园的高新技术企业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传来喜讯,该企业的数字化工厂成功荣获中国节能协会颁发的“零碳工厂”认证证书,成为桂林首家“零碳工厂”。
实现“零碳工厂”零的突破,是桂林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桂林依托技术创新+数字化推动工业发展,减“碳”增“绿”走出了特色路。
桂林“零碳工厂”实现零的突破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就是“3060”双碳减排目标,是我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开启了我国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驱动整个能源系统、经济系统和科技创新系统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新时代。
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信部联节〔2022〕88号),要求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引导提标改造,打造“零碳工厂”,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建设。
“零碳工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以年度为单位)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边界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通过自主减排和核算边界外的减排项目清除,或者通过相应数量的碳信用抵消,实现净零碳排放的工厂。
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的主要业务领域是生产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品,包括干式变压器、干式电抗器、中低压成套开关设备、箱式变电站、一体化逆变并网装置、地铁再生制动能馈装置、地铁双向变流器、SVG、储能系统装置等。维斯塔斯(VESTAS)、通用电气(GE)、施耐德(Schneider)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都是其客户群体。
走进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记者看到,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引入数字化设备和系统,车间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分析,物料流、生产流、信息流全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操作。“2010年建厂时,公司已经考虑到智能化方面的建设,2020年公司又提出了数字化工厂改造,2022年7月份基本改造完成并全部投入使用。数字化车间使得公司在物料管理、库存管理、生产经营、工作效率、质量安全、设备维护方面都得到改造和提升,降低了成本和能源消耗。”
据介绍,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减碳号召,建设完善高效低碳的基础设施。工厂建有6.15兆瓦的屋顶光伏发电站,成为桂林首家利用光伏发电成功并网的企业。2023年公司总用电量为1060.44万千瓦时,其中光伏发电量为340.9万千瓦时,光伏供电量占建筑总能耗超过10%,占企业总电耗的32.15%,大大降低了企业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在建成屋顶光伏发电站并成功并网的基础上,公司还基于自身研发体系,不断提升低碳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与设备,采取一系列节能技改措施,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效果。同时,企业聚焦能源与环境,对产品进行生态化设计,研发大量新能源装备,并构建温室气体排放管理体系和制度,建立能源和碳智能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多项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在获得“零碳工厂”认证之前,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已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零碳工厂是未来的趋势,在我们的客户群体中,很多也对我们企业是否属于‘零碳工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节能减排也是不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的路径,以及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桂林君泰福电气有限公司相关人员表示。
桂林不断探索减“碳”增“绿”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课题。在“零碳工厂”概念之前,“绿色工厂”是产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绿色工厂”概念于2015年提出,以“实现工厂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清洁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来侧重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零碳工厂”是指通过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性节能减排和碳消除等措施,使工厂拥有总额为零的碳排放表现,要求企业加强对工厂、供应链、产品三位一体的数智化能碳管理。
从“绿色工厂”到“零碳工厂”,对生产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提出了更为精细、全面的环保要求,也体现了企业要朝技术创新、智能化转型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桂林致力于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依托技术创新+数字化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减“碳”增“绿”取得实效。
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标准煤,当量值)同比下降3.8%,连续四年能耗保持持续下降。截至目前,全市共创建“绿色工厂”35家、“绿色园区”5家,总数均居全区第二,绿色制造水平居全区前列。
技术创新是推进综合能源“四连降”的重要因素。我市立足能源转型发展对技术创新的需求,通过加强能源技术创新机制的顶层设计,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增强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如广西桂康新材料有限公司实施矿热炉余热回收(煤气)发电项目后,每年可利用余热发电约1.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6万吨,实现能源和成本双降效果。
作为桂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唯一的大型热源点,国能永福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发电余热为经开区28家用热企业提供蒸汽及热水,取代热效率低、煤耗高、废气污染大的小锅炉,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据了解,为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国能永福发电有限公司全力获取新能源建设指标,着力打造以火电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发电+”能源环保综合服务系统,助推地方能源转型发展。目前,该公司4.5万千瓦光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4486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1.4万吨,减少碳排放3.9万吨,节能和环保效果显著。广西首个火风光互补项目——堡里风电场13.6万千瓦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1月18日首台风机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国能永福公司由传统火电向能源综合系统转型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永福广福、三皇20万千瓦风电场获桂林市行政审批局核准批复,该公司百万级“风光火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初步成型,新能源绿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桂林市大力支持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以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通过不断加快“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建设,引导医药、建材、机械装备等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数字化转型、机器换人等举措,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生产效率。如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的三金商务智能系统平台,从采购端、生产端、流通端和运营端全面提质、降本、增效,仅2023年12月,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28.28%。目前,桂林已有59家企业(车间)获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和数字化车间认定,居全区第三。
我市强化示范引领,带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出台《桂林市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级、自治区级工业互联网类的示范(标杆、试点)基地(园区)或者项目(企业、平台),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30万元。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组织绿色头部企业创建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企业,以带动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2023年,桂林新增5家企业获评自治区级“绿色工厂”,排名全区第一;燕京(漓泉)获评自治区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减碳与发展并进,大美桂林更加可触可感可享
让桂林高颜值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2024年桂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同时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推进林业碳汇、岩溶碳汇交易试点。加快制定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类项目策划和实践,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
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桂林在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方面已有明确的规划。
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我市将加快传统产业产品结构、用能结构、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流程改造,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推动企业向高端、智能、绿色融合发展,打造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绿色设计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制造体系,培育绿色制造新动能。推进绿氢、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可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等原料替代,增强企业清洁能源的使用和绿色电力消纳比例。
巩固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和发展循环经济。我市围绕优势产业,遴选推广成熟度高、经济性好、绿色成效显著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提质升级。鼓励设计、施工、咨询企业积极参与低碳工程建设,积极开拓绿色环保市场。加强对废旧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零部件再制造及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装备的研发,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推动“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无废城市”建设。
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我市围绕“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位一体总基调,鼓励工业园区企业对标“零碳工厂”建设要求,深挖节能降碳潜力,创建一批“零碳”示范工厂。充分发挥能效领跑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开展遴选和推进能效领跑者活动,治调结合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GDP资源占用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同时向绿而行,大美桂林定能更加可触可感可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