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桂林市牢记嘱托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系列报道之二

保护修复优环境 如画漓江景色新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4年02月02日    来源:桂林日报

  ◥漓江核心景区杨堤至兴坪段10千伏跨江电网线路全部完成拆除,漓江绿色电力设施与景观资源得到融合发展。   记者刘教清 摄
  □本报记者 刘倩
  2023年10月15日,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桂林市人民政府举行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发布会,首次发布《2022年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漓江保护的经验做法,科学评估了漓江保护的良好态势,展望了保护好漓江的美好前景。桂林作为地级市,发布生态环境质量报告,这是全国首创,标志着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迈入新阶段,在漓江保护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山水之间,关乎“国之大者”。漓江是桂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最好见证。
  2021年以来,桂林市牢记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作为政治责任和底线要求,以最严密法治治理生态环境,持续精准“治乱”,系统精准“治水”,深化精准“治景”,保护好漓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紧扣水清景美、绿色发展、和谐共生,推动漓江流域生态保护走上法治化、规范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漓江流域治理作为全国唯一江河治理典型获国务院大督查激励通报表扬。
  漓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
  两年多来,桂林市努力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扎实做好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把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桂林,让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这一神奇秀丽的瑰宝永续保存。
  2017年以来,漓江流域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连续6年保持Ⅱ类以上水质,水质均为优,优良比例达100%。桂林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列。桂林以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对地表水环境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源头管控,实施地表水水质“提质进位”工程,对城市建成区入河排污口开展排查。实施城乡共治,完成漓江市区段污水集中治理,对漓江城市段老旧小区市政管网进行改造,持续推进漓江城市段10条支流综合治理,基本实现城中村、老旧小区和城乡接合部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城市污水收集率达80%以上,集中处理率达99%以上,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100%。
  同时,桂林市坚持协同治气,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115家涉VOCs排放企业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安装。实施机动车尾气“天网”工程,成为全区唯一实现遥感监测点位全市县(市、区)覆盖的城市;在全区率先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实施记分制管理。推进制砖行业增效提质,强化砖厂企业监管,开展废气达标排放整治,对砖厂主要污染物稳定排放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向执法部门推送企业违法信息。全力守护净土,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开展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现场检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经过坚持不懈的保护和修复,如今,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群落结构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特有物种繁多,已知维管束植物种类约3100种,陆栖脊椎野生动物600余种。2022年,猫儿山自然保护区内发现了新物种桂北琴蛙。漓江流域已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5个、风景名胜区2个、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1个、地质公园2个、世界自然遗产地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2处。
    精准“治乱” 合力执法“护航”绿水青山
  2023年3月25日凌晨,天降大雨。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的执法巡逻船缓缓驶出码头,与此同时,海事、渔政、公安等巡逻船也从各自码头悄悄驶出。这次联合执法的目的,是执法部门接到群众举报,对漓江电鱼行为进行巡查和打击。
  漓江生态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宏大的工程,需要以系统思维和长远目光扎实加以推进,更需要管理部门的通力合作。为了统筹漓江执法力量,2023年3月,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牵头下,桂林市成立了由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公安、海事、渔政、旅游监管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构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保护漓江”的工作新格局。
  执法部门间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联动执法制度、专题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机制,开展联合巡航活动。此外,还联合属地政府开展沿岸洲岛滩涂破坏生态环境问题规范整治执法,发布禁止烧烤、野炊、乱扔垃圾公告,全面清理河滩卫生,规范游客游览及车辆停放秩序等。
  除了聚合漓江执法部门的合力外,还通过组建“市、县(区)、乡(镇)、村(居)委”四级漓江网格管理机制,联合漓江沿线的各村委,发动群众举报监督,靠前设置联合执法驻守点,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挥其“千里眼”“顺风耳”作用。“像这次电鱼行为就是群众先发现,然后举报给110,多部门进行联合查处。”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五大队教导员刘小红说。
  闲置、散乱停放的“桂桂渔”船舶是漓江上的历史难题,也是漓江整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漓江风景名胜区党工委、管委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阳朔县为切入口,采用渔船收购、一次性补助等方式将渔船清理拆除。2022年,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配合阳朔县开展漓江干流“桂桂渔”船舶清理整治专项行动,依法拆除“桂桂渔”船舶155艘,漓江沿岸风貌获得提升。
  近年来,随着专项整治工作的推动,“山青常翠、绿水长流、白鹭栖息”的美景一一重现。
  “生态环境好了,白鹭越来越多。”执法队员的心中满是成就感。随着“治乱、治水、治景”系列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漓江生态保卫战”捷报频传,白鹭成了漓江常客。漓江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支队成为守护碧水青山的“漓江卫士”,先后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行政执法先进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坚守不怠 呵护漓江山水生态原真性
  绵亘在桂北大地上的猫儿山,素有“五岭之冠、华南之巅”之称。就在这里,孕育了举世闻名的秀美漓江。
  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的是桂林市公安局生态环境保护分局猫儿山派出所民警,他们是这里新时代的“守山人”。
  成立于1981年的猫儿山派出所一茬又一茬的民辅警成了漓江源头区域的守护者。“以前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够,都是靠山吃山,时有盗猎发生,对老乡们的普法工作是我们年年都要做的事。现在猫儿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猫儿山,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自觉成为保护猫儿山生态环境的最坚定支持者。”猫儿山派出所所长郑永明说。
  “实施了生态修复工程,我们村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游客也多了,大家更有信心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收致富!”漓江生态修复工作得到了阳朔县兴坪渔村广大村民的一致赞誉。
  加快实施生态修复提升工程,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漓江生态的原真性、完整性。桂林喀斯特生态修复项目三期全面完工,生态修复点位8个、面积达5.7万平方米。经过三期工程修复,漓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阳朔兴坪渔村生态景观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村民的民宿入住率和农家乐接待游客量都明显增加。
  漓江上的洲岛蚂蟥洲、大小洲共有居民(村民)97户384人。长期以来,岛上污垃设施不齐全,人居生活环境较差,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为了让漓江市区段洲岛环境更加整洁优美,进一步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我市投入3000万元实施蚂蟥洲、大小洲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完成截污工程,彻底解决污水直排漓江问题,生态修复绿植5.2万平方米,极大改善了老百姓的人居环境。
  2023年,漓江洲岛二期生态搬迁项目继续有序推进。我市成立蚂蟥洲生态搬迁项目联合指挥部,建立周例会制度,筹集资金数亿元,对蚂蟥洲、大小洲居民(村民)97户384人实施生态搬迁,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快对大小洲生态修复相关工作。
  无论是猫儿山不懈守护的一个个坚守的身影,阳朔渔村村民们人居环境的优化,还是漓江洲岛复绿的喜人变化,都是桂林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生动缩影。
  桂林市不断强化规划引领、系统治理、严格管控、科学利用,保持好漓江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大对漓江流域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呵护好这块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宝地。
  2023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提升景观效果,扮靓漓江“美丽颜值”,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供电、海事等部门持续加快推动漓江核心景区跨江电缆整治工作,通过漓江核心流域电力设施景观融合,扎实开展跨江线路拆除工作,让漓江绿色电力设施建设与景观融合发展的新机制惠及沿江老百姓。截止到2023年12月,已经成功拆除雁山区明村,阳朔兴坪老村头、大河背、厄根底、冷水村、上桃源村至浪洲村、大河背至渔村等12处跨江电缆,漓江核心景区杨堤至兴坪段10千伏跨江电网线路全部完成拆除。目前,已规划建设24个电网项目支撑跨江线路拆除后的网架结构,有序推进漓江旅游电能替代工作,让游客和漓江沿岸群众享受绿色出行、绿色旅游和绿色生活。
    “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筑牢生态根基
  2022年6月7日,财政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公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竞争性选拔项目名单,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第4名的成绩从全国19个参与竞选省份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
  实施桂林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漓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水平、加快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具体举措。桂林市3年将获得上级奖补资金31.6亿元。这充分体现了中央和自治区对桂林、对漓江保护修复工作的高度重视。
  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是广西第一个纳入国家“十四五”期间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该工程以漓江干流及9条支流为脉络,以南岭山、架桥岭等主要山脉为骨架,以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12个自然保护地为生态关键点,划分漓江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共14个保护修复单元,安排生态保护修复8类修复工程,共83个子项目。工程实施期3年,可以系统提升漓江全流域、全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2023年,广西聘请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相关领域专家,组建了专家咨询团队,并从广西自然资源生态修复中心抽调技术骨干组建工作专班技术指导组,对漓江山水工程子项目开展生态适应性技术指导。
  如今,桂林已将漓江源头及沿岸森林全面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实施珠防林(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退耕还林、林相改造等,完成植树造林163.5万亩,打造漓江东岸百里生态示范带,实施“绿化、彩化、花化、果化”工程,完成一批旅游码头提升改造。
  森林多了,野生动物也逐渐繁衍生息。地处漓江东岸的杨堤乡地水村,山多田地少,生态环境好,野生猴子经常来村前村后“觅食”,人和动物和谐相处,村里还从来没有发生人伤猴子、猴子伤人的情况。保护猴子,也等于保护漓江生态。村民达成的这个共识,让很多人称赞。
  如今的漓江,水、石、草、树浑然天成。鸟语花香,鱼游浅底,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图景已然成为漓江常态。可以预见,未来的漓江这一人间美景将永葆清澈,永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