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工艺美术大师曾大军:
把艺术美育带给乡村的孩子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4年01月12日 来源:桂林日报
▲曾大军正在教授孩子们水墨画基本技法。(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胡晓诗
“我退休以后一直没闲着,感觉比我工作的时候还忙。”曾大军是一位平面设计师,后进入工艺美术行业,获得第六届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退休后,他与合伙人一起在雁山区柘木镇柘木村的油麻滩边上办起了柘漓文化馆。2023年,他忙着策划操办了一系列乡村文化活动,还坚持为当地孩子们上了数十节艺术志愿公益课。
上课的地点就在文化馆后方的农家小屋内。曾大军说,起初只是在这里租了一间停用已久的杂物房用来堆放杂物。一天,他正在制作手工艺品,引来了邻居家的小朋友好奇观看,于是就带着他们一起做起了手工。“开始就是房东家及邻居家的几个孩子,放学回来了一起玩一玩。后来我就想,不如定一个固定时间给他们上课。就这样逐渐发展成了一个公益课堂。”
长期扎根在乡村,曾大军发现,柘木镇虽然离市区不是很远,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较大,“这个差距并不是物质层面上,而是精神层面上的,不管是生活还是对孩子的教育等各个方面。如果孩子一放学就玩手机,肯定会对他们的成长有影响。所以我想能不能利用一些时间教孩子们学些东西,也算为当地做一点实事。”曾大军表示,乡村振兴是个大的概念,硬件提升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应该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重要。”
2022年底,艺术公益课堂正式开课,并确定每周六上午10点开始上课,时长一个多小时。吸引了大井头、卫家里、刘家和柘木4个自然村的孩子来上课,人数从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稳定的20余人。曾大军每上一节课,都会发朋友圈记录下来,目前已累计授课30多节。
公益课最初教授的内容为手工、绘画,其中绘画不拘泥于形式,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为主。2023年2月5日在柘木非遗文创产业园举办的元宵晚会上,孩子们带着在课堂上制作的彩灯,为观众献上了一个精彩的歌唱表演节目。他们饱满的精气神对曾大军有了新的启发,他决定每次上课前带领孩子们唱如《送别》《明天会更好》等经典且适合儿童的歌曲,“我觉得艺术美育不光是美术,还应该包含音乐、书法这一类的东西。”
曾大军说,教孩子们哪个方面的绘画知识更合适,一度让他很纠结,虽然五颜六色的涂鸦画出来很好看,但最终应该让孩子们在收获快乐之余,也学到一些东西。最后,他认为,以书法、国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最佳切入点。
在小小的画材室里,曾大军拿出厚厚一沓水写本,这是专门用来让孩子们进行毛笔控笔训练的。进入夏季,课堂开始了打基础的阶段。对于孩子们来说,重复地画线条、画图形的确枯燥乏味。“打好基础的阶段是必须经过的,对将来他们写字或是画画都大有帮助。有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学毛笔,我说现在大家都在用电子产品输入文字。你们知道文字是怎么来的吗?我们还要追根溯源,把汉字拆开来讲演变,帮助孩子们对传统文化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在曾大军看来,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孩子们很明显的变化就是比以前更“坐得住”,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不再懵懂。他计划长期对孩子们开展系统性的书法、国画培训,也告诉家长和孩子做好长期参加学习的打算。“我一分钱都不收,包括画材都是自己的。但不收钱并不意味着我就会把(上课的)品质降下来。”
“这批孩子长大后肯定会有学美术的大学生。”一位网友在曾大军的微信视频号上写下了这样一句留言。开课一周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曾大军的朋友圈了解到了公益课,并提出做志愿者的想法。目前已经有一位唐姓阿姨成了固定的志愿者,曾开办过幼儿园的她对儿童教育可谓得心应手,也成了曾大军的得力助手。上课前,曾大军会把课件准备好,告知她授课内容;上课时,曾大军主要负责小学二年级以上孩子的教学,二年级以下的学生则由志愿者来负责,解决了孩子年龄差距较大、上课内容难统一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曾大军的公益课正不断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如从事纸张生意的爱心人士捐赠了书画用纸,当地政府提供了一部分补助。“这样我可以为孩子们买更好的教材了。”
谈及2023年的收获,曾大军说:“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升华。在此之前,我是参加过几次公益活动,但是我没有像这一次这样自己亲自去做,而且一路认定这个目标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