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版:健康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一呼一吸间,守住生命的通道

——记桂医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9日    来源:桂林日报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呼吸病学术带头人马礼兵教授带领呼吸内镜介入治疗团队为肺癌患者进行光动力治疗。
  ▲罗淼博士采用腔内消融技术治疗气道堵塞患者。
  ◥患者愈后为呼吸科医护人员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本报记者胡晓诗 通讯员李锦
  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常见、多发的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已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多年来,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下简称“呼吸科”)依托优秀医护团队和先进技术设备,攻克各种急危重症及疑难杂症,为桂北地区呼吸疾病患者托起“生命绿洲”。在日常诊疗中,他们以精准满足患者健康需求为己任,出色完成了许多呼吸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学科建设上,他们不断挑战呼吸学科高度,以实际行动推进区域呼吸系统疾病的规范化诊治。
  “一体两翼”
  赋能呼吸学科蓄势前行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广西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设优秀单位、全国肺功能检查规范化培训单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呼吸介入技术培训基地、PCCM专科医师规范化进修(专修)基地、呼吸病学博士生培养学科……一项项资质及荣誉是对呼吸科近年来高质量发展最好的肯定。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呼吸病学术带头人马礼兵教授告诉记者,呼吸学科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两翼”齐飞——呼吸危重症救治和呼吸介入诊疗这两大亚专科好比一副机翼,推动呼吸学科的整体进步。
  前不久,王先生因“活动后气促三月”就诊于呼吸科,经检查确诊为晚期肺鳞癌。考虑王先生为肺癌晚期,经综合评估后给予基础性全身化疗治疗。但未等到化疗药物起效控制癌细胞,患者左主支气管已被完全侵犯、堵塞,造成左肺完全肺不张,出现明显呼吸困难,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并且威胁到了生命。
  呼吸科的呼吸介入团队分析患者的病情后,认为“必须与癌细胞生长抢时间,为后续化疗创造机会”。要想改善王先生的生活质量,就要重新打通他左肺的支气管,守住生命的通道。经过讨论后,呼吸介入团队决定采用效果确切、创伤更小的介入方法——光动力疗法。
  放下窗帘,关上日光灯,打开治疗照射光线。蜿蜒起伏的红色光导纤维不断地传入能量,照射在聚集了高浓度光敏剂的肿瘤组织上。仅仅10分钟即结束照射,术后第2天在支气管镜下就可以看见有块状坏死物脱落。清理坏死物后,在原来照射处再次给予治疗照射10分钟。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不断清理出坏死物。术后21天复查胸部CT提示王先生左边肺支气管彻底恢复了通畅,拥抱自由呼吸,让他又激起了与肺癌作斗争的信心。
  据介绍,近年来,光动力疗法以微创性、高选择性、低毒性、可重复利用性等特点成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方式,在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均有良好的适用性。其中,光动力疗法利用光化学反应,在早期气道恶性肿瘤根治性治疗及晚期气道肿瘤姑息性治疗中有良好成效。
  王先生只是呼吸科高精尖技术运用的众多受益者之一。呼吸科在广西及桂北率先开展了多项技术,如不明原因胸腔积液内科胸腔镜诊治,中央气道及纵隔病变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外周肺病变小探头引导活检、弥漫性肺病冷冻肺活检、肺癌硬镜下电刀、氩气、激光治疗;气道狭窄球囊扩张,覆膜及硅酮支架置入术、难治性哮喘热成形、支气管胸膜瘘室间隔封堵器封堵、经皮肺穿刺活检、经皮肺结节、肺癌消融、经支气管纵隔粒子植入术等。“目前我们已经能开展所有的呼吸介入四级手术。”马礼兵介绍。
  各种先进设备,如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内科半曲式电子胸腔镜、超细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硬质胸腔镜、全套肺功能检测系统、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仪、电子喉镜、肿瘤微波消融治疗仪、多导睡眠监测系统等,让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科室对呼吸道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病的诊治缓解率逐年上升,疾病确诊、治疗好转率都达到了区域领先水平。
  深耕“亚专业”
  为更多患者提供精准服务

  今年初,呼吸科收治了一位高龄大咯血患者,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550毫升。经过数小时救治,患者的肺出血终于止住了,并最终抢救成功。
  畅通患者呼吸,守住生命的通道,呼吸科为何如此高效?呼吸科负责人罗淼博士告诉记者,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特殊性,加上作为区域内呼吸疾病诊疗中心,往往科室收治的多为疑难与急危重症,这也对科室的诊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亚专业”对于提升救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综合医院的建设方向。目前,科室已形成良好的技术团队与亚专业组,包括呼吸感染、间质性肺病、经皮/经纵膈肺脏介入、呼吸慢病预防与康复、呼吸危重症与呼吸治疗、睡眠呼吸、肺功能与烟草病、肺癌与肺结节、肺栓塞与肺血管病9个亚专业组,全面覆盖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制发展,为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个体化诊疗。罗淼表示,丰富的临床经验、成熟的治疗团队、先进的诊断技术是护航生命的重要支撑,也体现了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目前科室共有医护技人员70余人,其中,医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6人获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护师3人,培养出了一批学历层次高、临床经验丰富、科教素质扎实的业务骨干人才。科室多位人员分别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介入微创呼吸分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临床医学教育研究会诊断学分会、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等学会中任职。
  在繁忙的治病救人、教书育人之余,呼吸科团队成员为追寻呼吸疾病机制病因、破解疾病密码,不断求索,成果显著。近年来,科室承担包括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50余项,获资助经费逾千万元。在SCI收录期刊、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发表医学论文300余篇,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多项。科室人员作为执笔人及核心专家组成员参与制定《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呼吸领域专家共识》《发热伴肺部阴影诊治专家共识》《呼吸道传染病标本采集与检测专家共识》等指南与共识编写;科室人员作为负责人获得全国医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二等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省际比赛二等奖等荣誉,主编及参编包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及专著10余部,医疗、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全面开花结果,并更好地照护了桂北区域百姓的呼吸健康。
  “仅肺癌的诊治指南1—2个月就更新一次,做医生就必须终生学习、不断提升,方可承载照护健康的神圣使命。”马礼兵告诉记者,只有不断学习并掌握更多先进诊疗知识与手段,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
  “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关键在于早筛早诊早治,更需要每一个人参与其中。践行主动健康,每个人都是自己呼吸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马礼兵表示,未来呼吸科将发挥桂林市预防医学会呼吸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的引领作用,与多方共同携手,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专业、细致的健康科普宣教、疾病早诊早治知识等健康照护全过程服务,让呼吸更顺畅、让生命更健康。
  (本文图片由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