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红色领航 古绿侗乡

平等镇:党建引领“千条线”绣出民族山区“锦绣图”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7日    来源:桂林日报

  平等镇党委书记伍先军(右一)到太平村委调研。
  开展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秦榛 摄
  龙坪村的墙绘。 杨雪晴 摄
  红军楼。 杨雪晴 摄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何流
  “小时候,长辈就喜欢坐在火炉旁,给我讲红军经过我们家乡的故事,现在村里到处流传着红军的故事,已经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了。”一提起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家乡的那些故事,龙坪村村干杨金花滔滔不绝,那架势好像要说上一天一夜。
  平等镇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西北部,红色文化、侗族文化底蕴深厚,是红军长征途经广西的“最后一站”,也是龙胜境内最大的侗族聚居地,有“红色沃土”“歌舞之乡”的美誉。
  沃野千里、谷稼殷积。作为农业重镇,平等镇党委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创建“红色领航·古绿侗乡”党建品牌,突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和红色细胞先锋模范作用,为“红色立镇、文化兴镇、产业旺镇”精准注入强劲动力,走出了一条党建品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以长征精神激活干事创业“一池春水”
  走进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龙坪村,一幅幅以红军长征过平等为内容的墙体彩绘格外引人注目。墙绘讲述了红军给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红军救火保侗寨、红军和群众围坐火炉边谈心、红军帮助村民打扫卫生、群众给红军当向导等众多动人故事。
  放眼望去,一幅幅墙绘仿佛一个个电影片段呈现在眼前。这一笔一画描绘出来的不仅仅是生动感人的故事,更是红军精神、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军长征经过平等,不仅是一笔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平等镇高质量发展最鲜艳的一抹“红色”。
  近年来,平等镇党委坚持讲好长征故事,全力打造家门口的红色精神粮仓,把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作为锤炼党性、筑牢忠诚的政治之训,作为武装头脑、凝心铸魂的理论之训,作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实践之训,作为自我革命、纯洁队伍的作风之训。
  走进平等镇龙坪村,“红军楼”是当地老百姓最喜欢聚集的场所。为纪念红军当年对侗族群众的帮助,当地群众把“杨氏鼓楼”改名为“红军楼”,用这样朴素的方式表达对红军的感恩。如今,“红军楼”已成为红军长征过龙胜陈列馆以及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
  近年来,该镇先后整合各方面资金1000多万元,全力推动“红色驿站”“长征古道”“赈灾广场”等一大批文旅项目落地,学习体验感、教育实效性大幅提升,并推出3条精品路线和多个高质量教学课程,龙坪村获评为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军民鱼水情红色文化研学基地,红军楼、审敌堂入选第二批广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一年来,组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培训24期,开展长征主题宣讲60多场次,党政机关干部、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实现全员轮训,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断提振。

  千年侗寨业兴民富新发展
  牛头用竹篾编织,牛身用灰布制作,舞蹈时以春牛为中心,身背犁耙手握锄头、肩挑粪箕背背竹篓的男男女女,围着春牛模拟十二道农活载歌载舞,意为春牛报春,风调雨顺。同时开展弹琵琶、吹芦笙、演唱岩坪花灯调、踩石轮、跳多耶等系列活动,热闹非凡,充分展示了侗族特色民族文化。
  广南村是一个侗族聚居村,已有上千年历史。2023年广南村上榜广西首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名单。“哇,这么大的一条龙居然是用稻草编出来的!”“这么高的一座鼓楼全是榫卯结构,没有用一根钢筋来固定,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每到暑假,广南村就会迎来一群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会在这里度过5天4晚的研学之旅和支教之旅,体验侗族风土人情,感受独特的侗家文化。
  一声声鸡鸣掀开早晨的幕布,蜿蜒的河流、弯弯曲曲的乡间石板路,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无不透露着平等镇的生机。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来广南村研学时,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赵叶这样对记者说:“我是从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广南村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之前没有接触过侗族文化,于是就报名了。到了这里才发现,广南村简直是一座文化富矿,我对接下来的研学之旅充满了期待!”
  绚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群众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智慧的结晶。平等镇党委坚持以党建激活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创新“党建+”思维,将党的建设贯穿民族文化研学、非遗技艺传承、旅游产业发展各方面,有力推动文旅产业全面融合升级、平等侗族文化研学品牌火爆出圈。
  “今年,政府在我们村组织开展了侗族民族音乐培训班,专业琵琶老师从器乐合奏训练、乐器教学、歌唱训练等方面对学员进行专业指导培训,大家非常高兴。”平熬村村民表示,通过传统乐器的专业培训,侗族群众体验了一次温暖而深刻的学习之旅,为乡村文化软实力注入新能量。
  其实,平等镇历来重视培育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各村共有文艺队20余支,通过鼓励各村开展民族节庆活动、各村业余文化活动以及加强文艺骨干的培训等方式,将党的理论思想以及民族政策与当地特色的琵琶歌、彩调、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打通思想文化宣传深入基层“最后一公里”。
  不仅如此,平等镇还坚持支部引领,与耶鲁、清华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创立侗族文化研学平台,高标准打造侗族文化保护示范区,以村集体经济入股扩展民族文化研学产业内涵。坚持党员带头,组建2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非遗技艺教学、非遗文化进校园、非遗文化宣传推介活动,侗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长期以来,平等镇注重凸显少数民族文化与党建文化的有机融合,以规范“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为契机,将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为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技艺传承、服务游客的综合阵地,民族文化舞台表达形式创新和文旅产业发展有了新的支撑点。2023年,广南村经文化旅游部评选,获得“‘四季村晚’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称号;同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评选,被授予“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

  “红色细胞”助乡村振兴蓄力迸发
  火塘,终日烟火不断。白天可煮饭,晚上可取暖。在“火塘”边聚会、议事是侗族人的传统。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大力实施“火塘计划”,推动文明新风润泽千年侗乡。
  随着冬季到来,围坐在火塘边唱歌、取暖,成为平等镇广南村村民晚饭后热衷的活动。
  聚会议事小火塘,服务群众大阵地。“火塘”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平等镇党委因地制宜,结合党群服务中心建设,以公益援建方式启动“火塘计划”,在侗寨核心区域翻修、新建多个集交流议事、学习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火塘聚落”。广南侗寨20 个“红色火塘”建设在广南村各村民小组中,兼具信息共享、聚会议事、社交休闲、协作互助、文化传承等五大功能。
  因地制宜小改变,邻里和谐大助力。“红色火塘”建成后,融入“一约四会”功能,商议商讨村中重大事宜,迅速成为侗族同胞茶余饭后聚集的“新中心”和党委、政府在农村的思想宣传新阵地,在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保护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厚植乡风文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现在村组有集体事务要开展,都是由牵头负责人召集群众聚集到火塘来商议。通过‘款’化的传承,有效拓宽村民对村务的知情渠道,实现群众的有效监督,大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有力促进公平公正。”广南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田华说,村民因小事产生矛盾纠纷,火塘的负责人就会拉着双方到火塘“打平伙”,周边人纷纷劝导,问题一般也都能很快得到解决。
  自红色火塘建成以来,活动场地得到充分利用,群众积极性日益增加,共开展小而精准的党员志愿活动1000余场,惠及当地居民12000余人次。
  温暖的火塘让平等的冬季多了几分活力,火塘边村民红扑扑脸庞上,挂上了满足的笑容。今年来,平等镇突出能人带动,做强特色产业。通过大力实施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的“双向培养”工程,聚焦油茶、茶叶、蔬菜、罗汉果等优势产业设立技术、宣教、服务功能型党小组,引导党员与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众结成“1+2”帮带对子,从资金、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帮扶。一年来,40多名党员逐步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产业示范户,20多个产业大户、销售大户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
  屋子内,火塘暖人心。走出房门,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远处的大山一片静谧,仿佛时光静止。蜿蜒的河流与山峦相映成趣,每一步都仿佛踏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平等镇党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突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久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保卫战,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生态经济活力、生态红利在绿水青山间不断释放。
  近年来,该镇按照“领导包片、干部包村、村干包组、党员包户”的原则,整合283个“红色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235名、网格信息员963名,推动防范、预警关口下沉,实现生态保护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压实监管责任,优化人居环境。以领导“面上”推、党员干部“线上”管、清洁员“点上”抓的模式,同时分类制定河道巡查管控、卫生保洁分片包干等制度,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全面提升。
  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回望过去,3万平等儿女意气风发、开拓进取,谱写了“红色侗乡,天下平等”的绚丽篇章。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平等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