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兴安行经灵渠意未尽 古城慢游觅滋味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20日    来源:桂林日报

  灵渠铧嘴 王国楚 摄
  溶江镇五架车游客人来人往(兴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游客在漠川乡银杏林里舞蹈 (漠川乡政府供图)
  灵渠丰水期(兴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周顺国 肖帆
  灵渠,两千年来川流不息。流水觞觞,秦堤弯弯,树木葱葱。走近灵渠,一种古朴而纯净的美莫名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今年11月,灵渠典型经验做法被纳入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库第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千年灵渠再添一块“金字招牌”。2023年1-11月,灵渠景区共接待游客31.45万人次,同比增长471.41%,营业收入444.31万元,同比增长203.58%。
  近年来,兴安县委、县政府以灵渠的“浪漫”为底色,全力发展全域旅游,着力描绘灵渠金、湘江红、山水绿、丰收黄的兴安文旅色,奏响“文旅融合”乐章,绘就“全景兴安”画卷。

  千年灵渠绽放全新魅力
  寒冬时节,泛舟于灵渠北渠之上,穿越千年的古老运河与周围秀美的山水美景交相呼应。唯有岸边沧桑的古树、斑驳的石碑,才让人将这份柔美与其承载的厚重历史联系起来。
  随着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之称的灵渠陡门缓缓打开,湘江与漓江之水汇聚后,顺流奔腾而下。
  历经两千多年,灵渠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等作用,功能价值还在延续。基于此,灵渠也被专家称为“活态的遗产”。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今年11月,灵渠从全国各地推荐的46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其典型经验做法被纳入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库第三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近年来,兴安县借助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契机,强化灵渠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和丰富灵渠文化内涵,充分展现灵渠历史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灵渠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灵渠历史凝练的文化,突出灵渠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统筹灵渠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探索桂林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经验。
  灵渠历史悠久,蕴含着恢宏大气的历史记忆。为加强灵渠保护,兴安县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灵渠景区以会代学等多形式组织学习《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设计制作了4块《条例》宣传牌置于灵渠讲古堂门口、龙王庙观景台、师范后门、灵渠后门等显眼位置,印制了1万余份《条例》宣传册放置在景区入口处及游客服务中心,让游人阅知;设计制作了《条例》宣传视频在灵渠大屏滚动播放,多形式大力做好《条例》的宣传工作。
  在灵渠生态环境保护中,兴安县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要求,依托“一办八组”工作机制,以大气、水、固废污染综合防治为抓手,统筹环保、水利、文旅、住建、国土等部门力量,坚持管住岸上、盯好水里,大力推进灵渠环境综合整治。定期对灵渠水体水质进行监测,全面推进遗产区绿化和防止水土流失,严控灵渠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项目建设,并不定期开展违章建筑、挖采等综合治理及专家提出的其他整治工程。2022年3月,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县文旅部门完成了累计长约6.5千米的灵渠南渠、北渠部分河段的清淤工作。
  充分策划营销拓展,提升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兴安县结合景区实际,开发新的游船游览线路,丰富游客体验感,让游客从不同角度了解灵渠水利功能以及历史、人文等丰富内涵。灵渠的自然风光、干净秀丽让游客流连忘返,进一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景区运营能力。
  利用重要节日及特殊时间节点,结合秦汉文化及灵渠的历史文化、兴安的传统文化特色、景区的实际情况,分析掌握游客的旅游心理、消费习惯,策划营销各类文旅活动,以延长游客的游玩时间,激发游客消费潜能。丰富灵渠文创产品。深度挖掘景区独有的文化,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商品的深度融合,满足游客文化体验和消费的需求。
  2023年来,灵渠景区针对节庆日,推出了“兔Be Together:大展宏兔,潮嗨新年”、“花young女神节”、“渠风壮韵浓 潮聚三月三”系列活动,不断增加与游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游客朋友们感受到独特的节日氛围。景区还加强线上、线下营销力度,结合全县新媒体宣传月活动,充分利用县融媒体中心、景区公众号、网络达人等推送景区活动内容,加大了品牌曝光率、扩大了营销传播受众范围。
  此外,兴安县保护提升并举,重塑灵渠游览体系。文旅赋能,价值新生,倾力打造灵渠景区核心区提升项目、水街改造提升项目,深入挖掘灵渠文化、秦汉文化、米粉文化等文化资源,从文化展示、园林景观、游览配套等方面对核心景区进行综合提升推动文化传播,助力文化传承,实现文化成果群众共享,强化文化认同感,增进文化凝聚力。
  可以说,灵渠景区核心区提升项目以“天下灵渠,古韵新说”为定位,赚足了眼球的同时,发展方向也变得格外清晰。
  兴安县立足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系统充分的展示,立足于国家发展、时代潮流和人民旅游需求,塑造一个游客、居民想来、必来、常来的全新的灵渠水街。目前,水街示范区改造提升项目前期工作完成过半,已经成立水街改造提升项目指挥部,并完成水街居民入户调查工作,项目改造提升设计方案通过自治区文物局的评审,项目示范区已开工建设。

  倾力打造全域旅游工作新格局
  每年11月,在兴安县漠川乡“中国景观村落”张家崎村,成片的银杏林随着季节由青绿转为金黄,层林尽染,处处尽显金色斑斓。迎风飘落的银杏叶散落成毯、一地黄金叶,与古村落相互映衬,景色犹如浪漫的金色童话世界。秀丽的景致引来游客络绎不绝。
  漠川乡立足自身旅游资源优势,以榜上古村、长洲张家崎村两个“桂北老家”的建设为切入点,将湘桂古道沿线各文化古村落串点成线,打造旅游精品村,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美丽新格局。
  在灵渠这块“金字招牌”的映照下,兴安的景致总是会蒙上一层浪漫的美感。
  近年来,兴安县坚持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主动融入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桂林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战略,不仅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更进一步拓展全域旅游创建空间,不断增强旅游产业的驱动力、创新力和竞争力,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农业、林业等规划有机衔接,形成引领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框架。目前,全县旅游涵盖8个主类、22个亚类和55个基本类型,拥有172个旅游资源单体。
  此外,该县不断加大投入,构建起“水陆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改建、扩建、新建300公里旅游公路和65公里休闲骑行绿道;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开辟县内旅游专线,无缝接驳直达主要景区;开行“秀美灵渠·红色兴安”始发广州南动车;开发展卓通用航空低空观光体验之旅。同时,完善旅游服务配套功能,全面更新旅游导向标识牌和大型旅游导览;建成1个旅游大数据平台、2个旅游集散中心、8个游客服务中心、5个旅游商品购物中心、7个生态停车场、55座旅游厕所,有力推动了旅游公共服务扩面提质上档。特别是通过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制定《兴安县红色旅游景区服务通用规范》等多个具有特色的地方旅游行业标准体系,并先后成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场监管分局、旅游数据中心和旅游服务志愿者队伍,形成“1+3+N”旅游管理和执法体系。
  树品牌、树特色,方能打造文旅融合供给新样本。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兴安县逐步形成“桂北老家”乡村休闲、“灵渠人家”历史文化、“漓江之源”生态度假、“红色湘江”基因传承等精品旅游线路,呈现处处有景、处处是景,处处可游、处处能游的全景式旅游发展态势。以灵渠文化为依托,持续推进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力实施保护修缮、文化展示、旅游复航等九大灵渠保护提升工程,成立灵渠博物院,建成全区一流的县级博物馆——灵渠展示中心,让遗产旅游“活”起来。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对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等60余处遗骸收殓地、遗址遗存、纪念设施进行保护修缮和改造提升,加入全国长征沿线红色旅游城市联盟,牵头成立桂北五县红色旅游联盟,推出红色话剧《湘江1934》,建设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兴安段)系列项目,让红色旅游“火”起来。以生态文化为依托,建成灵渠秦风、陡江古韵等田园综合体,建设秦汉历史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华江生态特色主题小镇,把山水田园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村庄变公园、庭院变花园、农房变民宿”,实现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地可持续发展,让乡村旅游“热”起来。2022年,兴安县被评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优化文旅融合品牌新形象,兴安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在香港、广州、深圳、长沙等城市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和交流合作活动,积极拓展客源市场。注重媒体推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节目80余次聚焦兴安旅游,并多次展播兴安旅游形象宣传视频;以湘江战役为题材的电视剧《突围突围》、电影《血战湘江》相继热播;桂林航空“猫儿山泉号”飞机、高铁“灵渠号”动车先后运行;米粉节、葡萄节、灵渠文化节等品牌节庆活动连续举办;灵渠马拉松赛、国际长征运动会等体育赛事成功承办。同时,创新云端营销,建设大数据平台和“一键游兴安”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交通导视、旅游地图全域覆盖。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兴安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驰而不息,推动全域旅游品质新提升
  今年“五一”期间,兴安举办了广西·兴安第十三届桂林米粉文化节。米粉节期间,兴安共接待游客46.47万人次,产生旅游消费4157.52万元。这说明大家都很喜欢桂林米粉,在兴安也都玩得开心、吃得尽兴。
  兴安县共有300余家米粉店,几乎家家不同,可以满足任何挑剔的味蕾。而美食,恰好是旅游的加分项,也是许多游客的“目的地”。
  近年来,兴安县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高标准规划特色旅游线路、建设特色旅游景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打造特色旅游文化,高品质塑造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康养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研学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做活“旅游+文化”文章,彰显文化底蕴;做足“旅游+康养”文章,提升生态效益;做优“旅游+农业”文章,赋能乡村振兴;做强“旅游+体育”文章,激发旅游活力。进一步完善全域旅游空间网络,以旅游咨询点、旅游驿站、旅游景区景点为节点,多层次地串联起绿道、骑行道、风景道。规划一批精品民宿、露营地、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红色培训基地、实景演出项目等旅游载体,打造“夜游、夜演、夜宴、夜娱”等多种夜间消费业态,形成“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示范效应。
  此外,兴安县坚持发展全域旅游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同步推进,突出乡村旅游的“为农”本质、“富农”特质和“美丽”品质,将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符号嵌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风貌改造提升、乡村旅游景观打造,把非遗文化、民间技艺融入游客体验互动项目,探索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通过旅游产业推动农民就业创业,形成“景区带动,农户受益”“非遗+旅游+文化”“旅游电商+消费帮扶”等乡村振兴发展模式,让广大农民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得到真正实惠。
  在猫儿山中的十里大峡谷,仍然保持着原始风貌的自然生态,负离子含量高,是天然的大氧吧。这里是漓江的源头,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是这里的珍宝。这里不仅是华南第一高峰,更是三江之源。桂林之美,美在漓江,而漓江的源头便是猫儿山……打开手机,猫儿山的景致被解说得“明明白白”,攻略、路线齐备,成了旅游途中的好帮手。
  这得益于兴安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不断完善“一部手机游广西”兴安板块的旅游资讯服务信息。近年来,兴安优化文化旅游大数据平台功能,实现景区、公安、交通、酒店、旅行社等不同行业的数据对接和信息共享,加快形成文旅大数据中心、智慧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一中心、三体系”的运行模式。鼓励和支持涉旅企业进行智慧化经营管理,力争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精品民宿全面实现网上预约、信息查询、特产订购、电子讲解等智能服务全覆盖,积极推进“数字文旅”建设。
  如今,兴安县以打造中国高品质文旅融合目的地为目标,努力实现“全季”旅游、“全时”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兴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