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版:综合新闻[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友谊之光 万世辉煌

——踏访中越友谊的桂林故事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14日    来源:桂林日报

  南溪山医院院史陈列馆内展出的旧物件和照片。
  位于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的越南学校纪念馆。
□本报记者张婷婷 文/摄
  “努力帮助中国人,中国越南如唇齿……”12月12日,品读着越南前国家领导人胡志明抗战时期作词的民谣,记者一行来到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灵川县路莫村军需物资转运站纪念馆,追寻胡志明当年在桂林的生活和工作足迹。虽是寒冬,却让人感到中越友谊的浓浓暖意。
  从胡志明隐蔽桂林投身抗日运动,到南溪山医院救治越南伤病员,再到越南学校迁至广西师范大学校区办学,在桂林这片土地上,中越两国在争取各自民族解放事业中相互支持,结下了“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站在新时代,中越两国秉持初心、并肩前行,让传统情谊在岁月长河中历久弥深、历久弥新。

  异国同志情
  “一桌一椅、一张竹床、一台法文打字机,就是胡志明全部的办公和生活用品,也是他在桂林安下的‘家’。”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抗战救亡室旧址,讲解员苏腾芳指着一间老屋里陈列的简陋旧物,将胡志明与桂林的一段特殊情缘娓娓道来。
  胡志明,生于越南义安省南檀县。1912年,22岁的胡志明离开自己的祖国,先后到法国、苏联、中国等地从事共产主义革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这时的胡志明看到了对自己祖国的民族解放的希望,决心与中国人民一道进行抗战活动,同时学习中国革命经验,用以指导越南革命运动。
  怎么进行革命活动?到中国最南方的前沿地方去!1938年底,胡志明化名胡光,从延安经重庆来到桂林,以八路军二等兵的身份,隐蔽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积极投身到中国抗战和越南民族革命的洪流之中。在桂林期间,胡志明具体负责八路军办事处的救亡室工作,办事处的一般同志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大家只认为他是从苏联回国的同志。胡志明不仅与中国同志一起过党的组织生活,而且作为救亡室的领导成员之一,他工作起来相当认真,每天都将要做的事用记事牌写上,放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他作为卫生委员兼墙报委员,检查卫生十分认真,要求也特别严格,谁家的卫生搞不好,他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胡志明还负责过《生活小报》编辑工作,那是办事处的内部刊物,稿件是用毛笔抄在纸上再装订成册,小报的内容多是机关内部的生活小事,有表扬,也有批评,十多天换一期。
  胡志明曾在《中国革命与越南革命》一文中写道:“在中国时,学到了反对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经验,那时候,是中国同志们接力帮助我同我们国内接上关系,以便回国活动的。”胡志明自1938年12月至1940年12月,除了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抗战救亡室工作外,还以八办通讯班长的名义参加过在湖南衡山举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为了越南革命,曾四次秘密往返于桂林,与中国人民结下了“同志加兄弟”的深厚友谊。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胡志明的照片和他发表在《救亡日报》上的部分文章,内容多为他在桂林期间写作或发表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抗战和中越关系等题材,纪念他抨击法西斯,赞颂人民斗争,为中国抗战作出的贡献。“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弘扬‘同志加兄弟’这种特殊的情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研究员文丰义说。

  鲜血凝大爱
  一个个旧物件镌刻着峥嵘岁月的印记,一张张老照片见证着深厚的中越友谊……走进南溪山医院院史陈列馆,那里陈列了1968年到1976年收治的119批越南伤病员的出院留影等物品,一部厚重的抗美援越历史画卷铺展开来。
  南溪山医院建于1968年,是由原卫生部、外交部和对外经济联络部共同成立的一座抗美援越后方国际医院。在八年的援越历史中,南溪山医院共收治了5432名越南中级以上干部、战斗英雄及民众代表,其间共手术2576例,医务工作者为越南伤病员献血779220毫升。越南多名领导干部及伤病员曾多次表示:“这是我们两国人民以鲜血凝结成的友谊。”
  时至今日,南溪山医院援越时期职工卢静如仍然记得救治越南伤病员的情景。“我当时在战伤外科工作,收治的病人大多数是从战场上下来的,他们或脊柱炸伤,或四肢残缺,或血肉模糊,情况特别危急。”卢静如说,医院上到科室主任,下到医生护士,不仅对每个伤病员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还努力学习越南语以便沟通交流。除了治疗身体的伤痛,他们还对伤病员进行心理抚慰,帮助伤病员走出战争的阴影。
  “当时的工作量很大,生活条件很艰苦,但是我们一点也不感到苦和累,全心全意只想着为伤病员服务,我为能有那段经历而感到光荣和自豪。”1968年,臧春香从北京乘坐火车,来到南溪山医院执行援越任务。她回忆道,那时候,送来的伤病员络绎不绝,血库经常告急,她们600多名医护人员就是“活血库”。只要广播说要献血,她们二话不说就往输血科跑,没有一个人退缩。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作为曾经服务过越南伤病员的医护人员,卢静如也受邀去到河内,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总书记握着我的手说,你们为越南抗战胜利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卢静如说,当时,越南国会主席阮氏金银也走过来,对她们连说三声“谢谢你们”。此外,河内很多越南友人也争先恐后跑来道谢,并热情地邀请她们合影留念,“愿越中友谊世世代代传承!”

  友谊永传承
  毛泽东说:“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胡志明说:“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的关系是: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
  位于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的越南学校纪念馆,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唯一的越南学校纪念馆,记录着老一辈革命家缔造的中越友谊,也见证着中越年轻一代对友谊的传承。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越南人民先后经受残酷、艰苦的抗法、抗美战争。在毛泽东和胡志明等两国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越南一批学校迁到广西办学并得到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
  1951年至1958年,中央学舍区学校、越南少年儿童学校先后在南宁、桂林、庐山举办,时称育才学校,其中在桂林学生约2000人;
  1953年至1956年,越南陆军学校在桂林办学,对外称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科学校,培养了2000余名中高级军事干部;
  1953年至1958年,中国语文专修学校(原称越南留学生语文专修班)共接收学生1000余名;
  1967年至1975年,越南的阮文追少年军校、越南南方的阮文贝学校、武氏六学校和民族学校在桂林办学,时称“九二”学校,培养学生5000多人。
  这些学校共为越南培养10000多名优秀人才,为越南抗法、抗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这些学校走出去的青少年,在越南卫国和建国大业中成长为越南党政军和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一批又一批越南青少年踏着前辈的足迹来到广西师范大学留学,至今已有10000多名新一代越南留学生学成回国。如今,广西师范大学已成为越南国家领导人和越南人民最关注的学校,也是招收越南留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
  黄皮肤、黑头发,略带口音的普通话,如果不是“自报家门”,很难想象这位名叫“黄氏令”的女孩来自越南。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黄氏令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汉语应用前景广阔,同时她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毕业以后,她准备回越南做一名汉语老师,教家乡的人学习汉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希望能为两国人民交流发挥作用。
  越南人吴慧君是广西师范大学的一名教师。1995年至2023年,在桂林生活了28年的吴慧君,已经成为中越关系的“宣传员”。每当有中国和越南朋友到学校参观访问,她总会耐心讲解越南学校迁至桂林办学的那段历史。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去越南访问,我们感到特别高兴。相信访问后的中越关系会更紧密,两国人民也会越来越好。”吴慧君期待,两国能进一步加强经济方面的合作,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到越南投资兴业,不断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