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融出诗意 融出“钱”景 融出新天地

——我市打造农文旅高质量融合的“桂林范本”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11日    来源:桂林日报

  位于桂林市七星区朝阳乡丫吉村委田心村的“花田拾光”。记者苏展 摄
  桂林市积极保护、恢复会仙湿地,开辟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湿地周边四季花海,村民收入持续巩固提升。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韦莎妮娜 通讯员邓戴云
  采菊东篱下,把酒话桑麻。五年前,这曾是都市白领梁琼方“向往的生活”。
  如今,在叠彩区花卉基地,梁琼方坐拥九亩花田,千种植物长势喜人,月季、三角梅、绣球花一年四季常开不败。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在百花齐放的花园内,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享受一瓣馨香带来的宁静。自今年6月对外开放以来,半年时间,她的花园接待人数超过了5万人次。与此同时,生日派对、年会团建、家庭聚会、户外求婚的订单也像雪片一样飞来。
  以梁琼方为代表的新农人,走在了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春风里。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融合农文旅,突出青山绿水特色、做亮生态田园底色、守住乡土文化本色、擦亮村民幸福感成色,一幅乡村振兴图在八桂大地上徐徐展开。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到了60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位居全国全区前列。

挖掘乡村多元化价值,要诗意也要效益
  说起乡村,大家想到的是什么呢?是桃红宿雨,柳绿朝烟,花落未扫,山客犹眠;还是荷锄归来,繁星满天,稻花香里说丰年?随着时代发展,“乡村”的概念,早已从单一的农业生产生活空间里拓展开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乡村物流、电子商务等乡村新兴产业应运而生。重新发现和重新审视乡村的价值,显得尤为必要。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桂林时,提出发展乡村产业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作为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桂林有奇特的喀斯特山形地貌、浓郁的乡土气息、优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是我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优势。
  近年来,我市紧扣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目标,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形态,以风土文化为灵魂,不断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形成了以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农业和文旅部门牵头,林业、水利、住建、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共同扶持的农文旅融合联动机制。专项编制《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桂林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破解乡村旅游开发存在小、散、重、乱等现象,推动重要休闲农业项目与周边旅游景点形成互联互动,努力构建大桂林大景区,形成旅游全域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格局。此外,市农业农村局与市文旅局还建立合作共建工作机制,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签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协力改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共同打造提升乡村旅游产业链,让乡村既是城市之外的“桃花源”,又是提质增效的“聚宝盆”。

聚焦乡村“形、实、魂”,谱写优美田园诗
  在七星区沙洲村,每逢天气晴好的周末,一车又一车的访客慕名而来,在山水间、花丛里、美食中一洗身心的疲惫。
  “流量”搅热了原本宁静的乡村,但村民们却不因此感到烦恼。“有人气才有财气!”据不完全统计,竹江村每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60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3000元。
  乔小桥是社交媒体上网红花园“一米阳光”的老板。几年前,她带头在竹江村搞起了花园和民宿,带动了整个村的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的发展。目前,竹江村委沙洲村已建有9家民宿、80亩花卉基地、30亩蔬菜大棚、64亩采摘果园,找到了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竹江村只是我市众多农旅融合示范村的缩影,此外还有秀峰鲁家村、龙胜大寨村、恭城红岩新村、阳朔鸡窝渡村、全州大碧头村等等。近年来,我市聚焦乡村建设的“形、实、魂”,在八桂大地上谱写出了一首优美的田园诗。
  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为抓手,开启“一村一策”乡村建设模式,全面开展村屯“三清三拆”“三微”“四化”“五网”“六改”。全市共完成了5638个村屯全域基本整治,打造出1000个以上生态宜居乡村,12个中国美丽田园、美丽休闲乡村,280个自治区级乡村振兴重点村。全市各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建制村通畅率、通客车率100%。
  产业是乡村之“实”。我市立足各村特色农业优势产业,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形成了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的“一核三区”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框架。通过“公司+集体+农户”等模式,发展特产种养、瓜果采摘等产业项目。将农村产品变礼品,让罗汉果系列食品、桂林“三宝”、桂花系列食品等土特产品走出山坳坳,成为“舌尖上的名片”。因地制宜发展民宿产业,出台《桂林生态民居旅馆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引导民居旅馆、民宿规范经营,提升桂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安排专项资金,引导乡村旅馆、酒店按照特色化、个性化、休闲化要求提升改造。以阳朔水云阁、墨兰山舍和格格树等为代表的一批个性化、特色化民居旅馆和主题酒店,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目前,我市已经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端民俗民居、农家乐、体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新兴旅游业态,全市创建自治区四星级及以上星级乡村旅游区29家、星级农家乐86家,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万人,受益农户8000多户。阳朔遇龙河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龙胜大寨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全面布局高度融合,
打响乡村旅游“口碑牌”

  漓江花月夜、海洋桃花红、灌江花似雪、天湖映山红,还有仙境遇龙河、动感十二滩、金钟山览奇、丹霞映红梯、霜染海洋山……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勾勒出一幅藏在桂林山水间的宝藏地图。
  近年来,我市不断拓展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以桂林市区为龙头、重点旅游县为中心、精品旅游线路为纽带、星级乡村旅游区为节点,连点成线、以点扩面,点线面一体化推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向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注重发挥乡村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全力推进桂林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阳朔、兴安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培育龙胜、荔浦等8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灌阳、全州等4个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了阳朔、恭城、灌阳、灵川、龙胜和荔浦6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市),49个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建设桂林漓江东岸、桂阳公路沿线等8条生态精品旅游线路。率先在全区批次推进市级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了灵川大圩—雁山草坪—阳朔兴坪漓江东岸百里生态休闲示范带、遇龙河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带、兴安“桂北老家”生态乡村旅游示范区等一批集美丽乡村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创建市级田园综合体41个,成功打造“大美漓江”“红色湘江”等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
  如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支柱。无数的“头回客”成了“回头客”,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已经借着生机盎然的花朵、宜居美丽的乡村、红火兴旺的产业,一一化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