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火爆过后人气渐弱

明年“花海”盛景还有吗?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07日    来源:桂林日报

  游客在“十三幺花海”的向日葵花田拍照。
  黄付生站在他的向日葵花田里,对“花海”的未来感到茫然。
□本报记者周文琼 文/摄
  “花海”对于桂林人来说再熟悉不过,除了大自然的馈赠,这几年桂林周边出现了很多流转土地种出的“花海”,如“十三幺花海”“侯山花海”“花田拾光”等。这些“花海”不仅给市民游客带来了“闲来无事,只为花忙”的惬意体验,也成为桂林乡村旅游的靓丽风景,助力了当地乡村振兴,让一些农户富了起来。
  桂林的“花海”花期往往在11月份就结束了,下个春天还会有吗?记者采访了解到,经过几年火爆后,2023年,市区周边流转土地种的“花海”几乎很少有赢利的,还有一些处于亏损状态。“以前人气旺的时候一天收益达到3万元,而2023年总收入才4万元……”这是一些“花海”的经营现状。人气为何不旺了?这种类型的“花海”出路又在何方?

  “花海”人气下降游客减少
  七星区华侨旅游经济区马家坊“十三幺花海”的负责人之一黄付生笃定地说:“在桂林,种‘花海’我们是最早的。”
  近日,记者在“十三幺花海”见到了黄付生。当天是工作日,眼前是一大片粉黛乱子草、向日葵、格桑花,零零散散的游客在花间拍照、录制视频。记者曾在人气火爆时来此“打卡”拍照,那时满眼望去都是人,常要忙着挪步闪开,怕碍着旁人拍照。现在这样游人稀少,反倒能好好欣赏一下田间的风光。而黄付生却感觉无奈。他说,现在平均一天的游客量有300人,按这个人流量的话,今年要亏本了。
  黄付生介绍,“十三幺花海”由13个老板共同投资,目前总面积156亩,以粉黛乱子草、向日葵为主,还种有格桑花以及一些玉米、红薯等,挖了鱼塘,主要是想丰富人们在这里的体验。
  黄付生从2019年开始种“花海”。“我们的资金投入包括花苗、肥料、人工工资等。一年的总投入约为50万元。2019年刚开始种时,宣传没做好,人气稍弱,2020、2021这两年人气是最旺的,一年接待游客达到了5万人次,2022年接待人数明显减少,只有4万人次,今年比2022年人数又少一些,不到4万人次。”
  “花海”主要依靠门票收入,通过抖音和现场进行售票。“现场售价18元/人,抖音售价9.9元/人。综合下来,每卖一张门票大概有10元利润。”一年游客有5万人次,总利润可达到50万元,4万人次的总利润为40万元。每个股东分红多的一年有3.8万元,少的一年只有3万元。“看眼下的趋势,人气是一年不如一年。明年怎么种,我们也很犹豫。”黄付生说。
  “花田拾光”的老板之一骆玉萍跟黄付生一样纠结。今年她们种的“花海”已经没有赢利。
  位于七星区朝阳乡丫吉村委田心村的“花田拾光”,是骆玉萍和另外10位和她年纪相仿的阿姨一起开起来的,她们平均年龄50岁。她说,现今“花海”的经营状况让她进退两难。
  2020年12月,骆玉萍和她的老姐妹们流转了50亩荒地,开荒后种了花。第一年由于经验不足,夏天的第一季花开得不好。第二季花于2021年9月迎客。2022年9月到11月,“花田拾光”迎来了人气的最高峰。“人气最旺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能到2万多元。”2022年她们赢利近20万元,每人分到了近2万元。今年人气大不如去年。近日,趁着天气晴好,她们把花田都翻了土,这意味着今年的赏花期结束了。“今年的利润只有9万元,分到每个人手里不到1万元。我们每个人一年的投入约1万元,算起来,是亏本的。”骆玉萍说,看着花田心里舍不得,再投资心里又慌,明年春天到底种还是不种,她还没想好。
  “今年亏本了,明年我还想再种一年,再亏本就不干了!”“侯山花海”的老板阳荃全说,他不甘心。
  阳荃全是90后,从部队退伍后,他种起了波斯菊“花海”。2022年9月,60亩波斯菊“花海”第一次迎客,很受欢迎,花期虽然只持续了一个多月,收入却达到了20多万元。“2022年人气高的时候一天收入达到3万元,可2023年的总收入只有4万元,算起来入园游客只有5000多人,实在是惨淡。”阳荃全说,种一季花的投入约5万元,今年他种了3季,总投入15万元,算起来今年亏损超过10万元。
  种“花海”两年的强烈反差让阳荃全感到震惊,但他还是打算再努力一把,明年继续种。因为他第一年种“花海”总投入近100万元,他不甘心就这么认输。

  人为何不来了?经营者总结出三个原因
  在桂林,赏花经济其实已经火了多年,恭城的桃花、灌阳的梨花、灵川的紫云英以及冬季各个县区很多的油菜花等,在乡村旅游项目中,其实都赚足了人气和眼球。而专门流转土地种植出来的“花海”,与这些天然的“花海”相比,在投入上成本要高很多,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种子、肥料、农药、水源、人工等。在收入上,流转土地种植的“花海”大多只依靠收取门票,而天然形成的桃花“花海”、梨花“花海”则主要依靠水果的收成,“花海”经济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紫云英“花海”的管护投入较少,成本也明显要少于流转土地种植的“花海”。
  依赖门票收入的“花海”,游客减少直接导致了收入的降低。为何游客少了呢?其实,“花海”的经营者们也在日夜琢磨。他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花海”比较火爆的情形基本出现在疫情期间。“花海”的顾客群体大多是市民,且以中老年人偏多。疫情期间,人们远游不便利,于是转向周边游。疫情管控政策调整后,人们纷纷选择到外地旅游,“花海”因此流失了很多客源,尽管也有外来游客,量却不多,不足以弥补流失的本地顾客量。
  第二,同质化的“花海”多了,游客群体被分散。黄付生说,这几年“花海”越来越多,还有不少以花园形式出现,例如“哈尼花园”等。而大的成片的“花海”受自然条件影响,种植的品种大同小异。“大家种的品种都差不多,想要追求差异化种不同的品种,要么活不了,要么种出来的品质差、效果不好。”黄付生说,他也尝试过种地肤草等在大城市目前比较受欢迎的品种,但是种出来的品质不好,再加上桂林春季雨水多,花期过短,他们在新品种上的投入基本打了水漂。骆玉萍也尝试过种一些少见的新品种,均以失败告终。
  第三,打完卡人就不来了。“全是人,拍完照赶紧走!”这样的评论在人们晒出的打卡“花海”的帖子中很多。记者采访的几个“花海”经营者表示,吸引游客拍照打卡是他们种植“花海”最主要的赢利思路。“花期大多为一到两个月,来游玩的人也比较集中,人过多就很难有惬意的体验,所以想真正地体验和欣赏花的人可能对我们这里是不满意的。”也正因此,游客往往打过一次卡就不来了,回头客少。

  “花海”还能种吗?或许需要创新思维
  开始种植的时候就考虑种的植物本身还能产生经济价值,例如种中草药品种的“花海”可以收草药、向日葵收葵花籽、玫瑰花提炼精油等,这样的方式是否可行?黄付生说,或许可行,但他的“花海”实践失败了。
  黄付生试过通过收籽榨油获得一些收益,抵消投入成本。“不现实。主要原因是人工费太贵了。”他算了一笔账:种30亩地向日葵,一亩地收籽需要6个人工,人工费合计720元,30亩地共需人工费21600元。一亩地产籽100公斤,晒干后约90公斤,一公斤籽榨6两油,一亩地只出27公斤油。“中间还要花费榨油的钱,算起来是亏本的,所以我们只在自己有空的时候收一点,榨出来自己食用。”另外,花海以延长花期供游客观赏为主,籽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一片“花海”的投资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对于经营者来说不是小数目。尽管政府部门给予了一些政策支持,例如“花田拾光”得到了一些免费的肥料、“十三幺花海”没有收取地租费用等,但这扭转不了人气一年不如一年、“花海”面临亏损的局面。
  如何吸引人来?黄付生说,他们此前接待过旅行团,但是旅行团给的价格与他预期的价格相差太远,只给他半价。另外,花海在基础设施以及接待能力上也难以接待旅行团。“旅行团的游客大多是老年人,我们这儿路不好走,怕老人家跌倒,总要额外操心,加上遇到老人家突发不舒服,我们还要帮忙照顾,人一多就顾不过来,而旅行社给的价格又实在是低,后面就不接旅行团了。”
  “侯山花海”“花田拾光”则没有接待过旅行团。他们表示,除了通过自媒体来宣传“花海”,其他增加人气的方式他们还没有找到。
  黄付生和骆玉萍都在花田里搭了棚子搞农家乐,为顾客提供餐饮服务,可以让一些游客在拍完照后吃土鸡。他们说,这的确吸引了一些游客。骆玉萍表示,今年如果不是因为农家乐带来了部分收益,“花海”的亏损还会更多。“我们11个老板都是上了年纪的大姐,有几个甚至写不出自己的名字。我们既没有技术把花田设计得更符合现在的审美潮流,也没有路子来提升人气。现在不赚钱了,大家更不敢投资了。”
  阳荃全说,他始终认为“花海”经济可以继续做,只是形式需要创新。日前他专门到邻近的柳州市参观考察了一处“花海”。“他们把‘花海’和露营相结合,十分火爆。”来年他计划进一步完善“花海”的基础设施,调整思路,希望能在困境中闯出一条新路。
  如今,乡村旅游越来越火爆,然而记者采访发现,旅游产品同质化、创收单纯依靠门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跟不上、资金链条单薄等,这些难题也始终困扰着经营者们。他们有过挣扎和探索,但这条路犹如布满白雾,让人迷迷茫茫看不清前方。“花海”到底还能不能种?下个春天,如果我们再看到“花海”,但愿能听到经营者们新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