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文化雁山”品牌
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中展现新作为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2月04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中共雁山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10月7-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七个着力”重要指示中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当前,桂林市正在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雁山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众多文化遗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打响“文化雁山”品牌,加快文旅融合,在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中展现雁山新作为。
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赓续历史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如何将雁山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好并且传承下去,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也体现着对桂林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担当。雁山区文物和文化遗产众多,共有13处文保单位。其中庙岩洞穴遗址、父子岩、雁山汉墓群、桂州窑窑址、桂柳运河、雁山园、白氏宗祠、潜经古村均是雁山区历史悠久、文脉悠长的明证。要找准雁山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改革创新,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守得住”“活起来”。
以保护为基础。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充分发挥雁山大学城智力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对雁山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雁山区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保护措施,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安全防线。
以研究为核心。在已经编撰完成的《桂州窑》《古桂柳运河》《雁山园》等研究专著的基础上,启动文化课题“揭榜挂帅”,组织社科工作者和爱好者对雁山红色文化、运河文化、陶器文化、洞穴文化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研究阐释,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提升雁山文化价值。
以弘扬为目标。利用位于桂林园博园的自治区非遗漆器传承基地,加大对雁山区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每年培训非遗漆器传承人60余人。发挥柘木镇“柘漓”乡村文化馆作用,通过定期举办非遗传承课、讲座、文创体验等活动,让市民游客与非遗文化“零距离”接触。依托广西首家回族乡村文化中心——雁山潜经文化中心,让草坪回族水豆腐制作技艺、草坪鱼干制作技艺等桂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对大埠乡大岗埠村、柘木镇禄坊村、草坪回族乡潜经村等中国传统古村落进行微提升、精改造,将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激发传统古村落活力。
二、文旅融合,激发产业发展创新创造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旅游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雁山区地处桂林至阳朔黄金旅游通道中部,既是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区),又文化资源众多,打好文旅融合这张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加快文旅融合步伐。以漓江黄金水道为中轴,推动雁山漓江段东西两岸文旅融合发展“比翼齐飞”,努力建设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产教城景”融合发展雁山新城。在漓江西岸桂阳公路沿线,以桂林雁山旅游度假区为核心,以科教文化、山水文化、园林文化为内核,联动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愚自乐园、红顶花园、桂林园博园、雁山园、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等多个景区景点以及文化地标,打造集潮玩活力体验、生态田园休闲、山水运动康养为一体的桂林文化旅游大道。在漓江东岸,以回族风情+古村落+漓江游为卖点,将草坪回族乡潜经古村落、“竹里馆”书画工作室、“柿里回乡”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冠岩景区串珠成链,打响漓东明珠旅游品牌。
全力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大对雁山文化企业的培育力度,实施一系列帮扶措施,力争涌现一批在桂林市乃至广西叫得响的雁山本土文化企业。充分发挥雁山大学城文化和教育优势,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申报一批自治区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雁山非遗文化艺术产业园区。
着力提升“文化雁山”知名度。统筹网上网下、传统和新兴媒体,浓墨重彩宣传“文化雁山”品牌建设亮点成绩。联合广西美协做大做强已经有9年历史的“发现雁山”——广西美术作品展,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方文化品牌。加强与桂林作协以及地方高校合作,持续推出“发现雁山”大师文学创作营、摄影展、微电影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扩大“文化雁山”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走向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凸显的是文化的重要性。工程,表明这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多点开花”。要针对雁山区农村群众占大多数这一实际,根据群众所思所盼所需,多措并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完善区、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雁山博物馆和雁山图书馆项目立项。推动辖区广西师大桂学博物馆、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桂林旅游学院旅游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面向公众持续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促进更多类似“柘漓”乡村文化体验馆的农村文化场馆涌现,服务农村群众。
多形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工程,以“菜单式”“订单式”的服务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文化大餐。开展“壮族三月三”、“柘漓问稻”稻田艺术节、陶家荷花节、“美丽家园·雁山梦”广场舞大赛等一批品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推动生产更多文艺精品。建立“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夯实“美丽家园·雁山梦”广场舞大赛、“发现雁山”——广西美术作品展等文艺展示平台,培养一批高素质基层文艺领军人才。出台《雁山区文艺精品创作奖励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雁山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具有漓风雁韵的文艺精品,努力铸就雁山文艺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