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版:发现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广西文场:“老曲艺”唱出“新声音”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29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图①:2021年,何红玉(二排左四)参与“广西文场进校园”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记者蒋璇翻拍
  图②:何红玉老师独著和合著了一系列关于广西文场的书籍。记者蒋璇翻拍
  图③:陆絮彬在给学生进行指导。记者蒋璇/摄
  图④:章艺凡出演文场《陈姑追舟》。记者蒋璇翻拍
  开栏语
  日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其中桂林报送的桂林山水雅集、桂林童谣和桂林面塑等24个项目榜上有名。至此,我市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共752项。
  关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是不变的课题。每一种非遗,曾经也是流行,经过时间的淬炼和一代代的传承,才成为了经典。我们总在说“非遗传承”,那么“非遗”最重要的内核是什么?是传统的形式、技艺,还是精神?而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更在于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
  把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关键在人。年轻人与非遗的相遇,是不是会像一场科幻穿越剧?在时光的隧道里,当新生遇上古老,不同时代相互碰撞,会不会电光火石般地生出许多令人惊喜的东西?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人和工作者,或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非遗年轻化”的探索者和见证者,共同将非遗传承下去,从传统到当下,又从当下延续到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是岁月的产物,非遗又应该是永葆青春的文化。
  本报今起推出《非遗中的青春》系列报道,与读者一起去感受非遗中青春态的一面。

  □本报记者 蒋璇
  广西文场是一种清唱剧类型的曲艺,简称“文场”,又名“文玩子”,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北官话地区,尤以桂林、柳州、荔浦、平乐、融安等地最为盛行。“文场”是与桂剧清唱的“武场”相对应而命名。
  清代乾隆年间,江浙等地的一些说唱艺术流传到广西后,逐步与桂林一带的方言相融合,到了清末,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文场职业艺人曾组成“玩子班子”,或是受雇到举办庆典或丧仪的人家演唱,或是拉着胡琴走街串巷随缘卖唱(叫“唱排街”)。文场的演唱形式有数人“坐唱”,兼司伴奏乐器;有以唱为主,一人演唱的“立唱”;还有唱做结合的“走唱”。此外,另有穿戏装演唱的“文场戏”,叫做“文场挂衣”。
  长期以来,文场爱好者业余结社组成“玩子馆”“文场社”等,促使文场在桂北官话地区(桂林、柳州等地)广泛流传。专业的和业余的演唱者形成了“光派”和“瞎派”文场两个艺术流派,前者声腔演唱色彩华丽,后者风格质朴深沉。
  广西文场的音乐唱腔分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丝弦”“南词”“滩簧”,俗称“四大调”;小调有“叠断桥”“剪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优秀传统曲目包括《琵琶记》《西厢记》《红楼梦》等十余种成套唱本,《双下山》《王婆骂鸡》等六十余种单出唱本和《武二探兄》《贵妃醉酒》等近百个段子。
  广西文场唱词秀丽端庄,曲调清新雅致,音乐旋律优美,婉转流畅,感情细腻,极富感染力。其长于抒情,又善于叙事的特色,在我国数百个曲艺品种中独领风骚,被视为中国近古曲词的“活化石”,享有“曲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的美誉。
  2008年,广西文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40后”广西文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红玉:
  64载坚守 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寻春天

  “把广西文场传出国门,走进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使命,只有这样,才无愧我与文场结缘的一生。”近日,记者见到82岁高龄的何红玉,耄耋之年的她谈到关于广西文场的话题时,眼中瞬间迸发出炙热的光芒。
  记忆的盒子打开,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大学里学习地质专业的何红玉,因窈窕靓丽的舞台形象和清丽甜美的嗓音,受邀加入了当时正在组建的市文场训练班。那一年,她18岁。随后,勤学苦练的她凭借一曲《骂玉郎》渐渐在广西曲坛崭露头角,名扬八桂。回想那些苦练基本功,为广西文场生存发展上下求索,转益多师,学艺不倦的晨昏昼夜,依然是那样清晰且鲜活。其中,贯穿何红玉文场人生的艺术信条就是:守好老调,唱出新曲。
  事实上,近300年来,广西文场一直都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文字资料把它系统地记录下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何红玉跑遍了广西文场流行的四十多个县市,乃至乡镇。采访过四百多位民间艺人以及有关人士,对文场的历史、流派、流传区域、著名人物、著名版本及声腔、唱本等进行深入的考察调研,搜集了大量的实物和音像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她陆续独著或合著了《曲韵——广西文场音乐研究》《戏韵——桂林文场戏考》《音韵——广西文场音乐集成》《词韵——广西文场小调词集》《剧韵——广西文场文本集萃》《广西文场——桂林山水情》等一系列专著,可以说,这些专著的出版,填补了文场音乐研究的空白,使之有了一套解读广西文场的百科全书。
  做演员的同时,何红玉还创作曲目,编写音乐唱腔,参与舞台排演。她一面向艺人学习,一面在不断地摸索中创编出既有新意又不脱离传统的好作品,这些曲目题材广泛而丰富,内容和唱腔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有对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讴歌的《新官上任记》;有对民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赞颂的《五娘上京》;有对爱人民、人民爱的周总理缅怀的《榕湖春暖》;有对革命情操艺术心得与高洁的朱老总崇敬的《春兰吟》;有对现实生活真实事件抒写的《爱的女神》《独特的婚礼》;有对桂林山水咏叹的《仙境怎比我桂林》《桂花吟》;有对“四有”新人颂扬的《情深意切》和《车站轶闻》。其中,《五娘上京》《榕湖春暖》《春兰吟》等十余个作品分别获得文华奖、牡丹奖和群星奖等全国一级奖项。
  毫无疑问,何红玉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广西文场精髓,更赋予了这一传统曲艺形式新的生机与活力。
  “只有通过实践再去教,文场才是流动的。”在教学方面,何红玉在口耳相传教唱、教研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学习,强调赏析观念,将两者结合进行综合教学。在她看来,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她的家传弟子有儿子苏俊敏、孙女苏恬睿,培养的嫡传弟子有徐海燕、顾青、陆絮彬、申婷、周治红等。
  何红玉说,从艺64载,她最受用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守正创新”。对于弟子们,她首先要求为人正直,然后才讲艺术成就。
  如今,闲不住的她仍坚持参与广西文场的编曲创作,以及对晚辈的传帮带上,带领新一代的传承人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寻广西文场的春天。

  “80后”新文艺志愿者陆絮彬:
  让广西文场多了更多“新”学员

  “小小鲤鱼粉红鳃,上江游到下江来,头动尾巴摆,头动尾巴摆,小小金钩钓起来……”11月14日下午,象山区二塘中心校的活动教室内,“80后”的“师傅”陆絮彬正带着她的“10后徒弟”们热火朝天地排练广西文场曲目《小小鲤鱼》。陆絮彬是何红玉的嫡传弟子,也是桂林市鑫韵文场艺术团的团长。她年纪不大,却是带了多年徒弟的“老师傅”了。眼看学生们唱腔清亮,身段婀娜,“这帮小徒弟,演起广西文场总算有板有眼了。”
  自2021年起,陆絮彬作为自治区文联、桂林市文联组织的“广西文场进校园”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走进二塘中心校,开始为学生们进行广西文场经典曲目教学培训。两年多来,风雨无阻,培训场次达80余场,参加的学生达160人次。
  “2022年春节,学生们排演的《欢迎你到桂林来》和《仙境怎比我桂林》两个文场节目,登上了央视新春直播节目;不仅如此,还在全市中小学生戏曲比赛中斩获佳绩。”陆絮彬激动地说,这些成绩和荣誉极大地带动了孩子们了解文场和学习文场的兴趣。
  为了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文场、了解文场、爱上文场、传承文场,早在2015年时,陆絮彬便成立了“桂林市鑫韵文场艺术团”作为文场传承基地,带领一班文场爱好者组织授课、排练、演出及交流活动。这个艺术团是她在师父何红玉的影响带动下构建的文场传承队伍,打造以广西文场为首的音乐文化活态保护模式。
  她向记者介绍,整个团队共计30余人,团里的老前辈有市戏剧创作研究院退休演员、国家二级演奏员等资深的艺术家以及市艺术学校退休老师;年龄最小的是一名刚满三岁的传承人,一家四代都在这个传承队伍里,算得上是四世同堂。
  令她骄傲的是,现在学校里和艺术团里的许多“10后”小继承者也经常活跃在校园的文艺演出活动中,并化身为“小老师”,向同学和家长介绍和传播广西文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小传承人”。
  “艺术团成立的8年里,恩师何红玉经常会来到现场给学员们进行教学指导。”陆絮彬说,在何红玉老师的影响下,艺术团始终将宣传广西文场、传播桂林文化作为首要任务,积极走进机关、社区、校园、乡村等,参加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8年来,累计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500场(次),受众8万人(次),培训音乐教师100余人,举办雅集50余场。
  不仅如此,陆絮彬还大胆尝试,在传统文场本子里融入广西民歌元素,并结合时事排演了以致敬抗疫英雄、宣传桂林山水等内容为主题的文场新曲,演出效果令曲艺界耳目一新。
  这些年来,她的执着付出也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和肯定。“我会继续走下去,发挥好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培养更多文场小小传承人,用精彩的演出为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贡献文艺力量。”陆絮彬坚定地说。

  “95后”青年演员章艺凡和李俊宏:
  用短视频+直播“带货”广西文场

  96年出生的章艺凡和97年出生的李俊宏,是桂林市艺术学校2011级“小桂花”戏曲班广西文场专业学生,现在是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的青年演员。
  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园,登上《桂林有戏》的舞台,为市民和游客带去精彩的文场演出,是他们的工作日常。
  作为广西文场的新生力量,他们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学,戏曲/曲艺内容、传播平台、主要受众“年轻了”,传统戏曲/曲艺文化也能焕发出自己的“潮”。
  生活中,章艺凡与搭档李俊宏经常把自己排练和演出的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上,让更多人了解广西文场。令两人欣喜的是,最近一两年,他们发现,留言区里多了很多年轻朋友的点赞评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一传统曲艺。”
  章艺凡告诉记者,当下,直播正在给非遗类演出带来新生机,《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抖音非遗类直播每天开播1617场,打赏总收入同比增长533%。在直播间听戏曲/曲艺、赏民乐、看演出成为新潮流。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许多戏曲人的“第二舞台”,平台上的受众中有很多年轻人,文化程度高、接受度广,适合非遗的传播。同时,直播时与观众面对面,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观众爱好和需求。
  “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年轻演员也更吸引年轻观众。如今,戏曲/曲艺+国潮的组合正迎来大批受众,甚至还有戏曲/曲艺与变装、书法、说唱和漫画等跨界混搭,这些新鲜元素的加入与年轻群体的审美点相契合,越来越多‘90后’‘00后’开始关注、喜爱传统戏曲/曲艺文化。”随着对新媒体传播的不断了解,加上同行前辈的成功经验,章艺凡和李俊宏打算接下来开始尝试直播,并通过“文场+”的形式“带货”广西文场。在两人看来,不管以任何一个新的方式去把广西文场展现出来,都是好的,至少他们都在努力去做。
  两人深知,与线下演出不同,线上演出,基本功更要过硬,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观众。目前,他们正在积极筹划,计划给每一期直播都制定主题,在呈现经典剧目演出的同时,也系统性地分享一些广西文场的艺术赏析等。“广西文场是古老的,也是时尚的,希望这门广西地方代表性曲艺能在新时代绽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