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版导航 |
各版导航 |
视觉导航 |
标题导航 |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
年 |
|
月 |
|
|
历史数字报
|
石口村:舞羊角 抢花炮 隐入历史的千年瑶寨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11月03日 来源:桂林日报
▲石口村村貌。 记者何月 摄
▲村里老人讲的“灵石”。 记者何月 摄
□本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李茂香 黄李砜 走进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村,只见高大的山峰横卧在村子的南侧,为进出村子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山脚种着连片的水稻、槟榔芋,石口大村、石口小村枕山面田修建。清澈的溪水从村后的峡谷中流出,穿过大村小村之间的田垌,缓缓流入三江河。走在村中小道上,颇有一种鸡犬相闻、屋舍俨然的世外桃源之感。 石口村位于恭城瑶族自治县东南部,属三江乡三江村委管辖,距恭城县城48公里。该村人口以瑶族为主,村中盆姓人家占总人口的七成左右,其次为黄姓和盘姓等,村寨是湖南千家峒瑶族迁徙出来后保持最完整的原型文化地。 追溯石口村石口之名,观察盆、盘、黄、李等瑶姓分布,一段千年前瑶族人令人唏嘘的历史往事缓缓浮现。 相传元朝大德年间,皇帝征剿湖南瑶人聚居地千家峒,从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瑶民不敌,于是约计逃离千家峒。他们在离开千家峒前,将一只牛角锯为十二截,每姓族人保存一截,并相约五百年后,瑶族子孙要返回千家峒,将十二截牛角拼合吹响,届时洞门自开,再将祖先偶像取来祭祀。 在逃亡的过程中各姓瑶人相继走散,其中一支流至源口功曹村,后在公元1553年再次迁居,一半走进恭城伸家洞,一半走下富川。其中“走进恭城伸家峒”的瑶人即为今天伸家瑶的先祖。在瑶话发音中,“伸”与“新”同音,故伸家峒实为新家峒之意,寄托了这支瑶人对千家峒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以及对祖先的崇敬和缅怀。 “走进恭城伸家峒”的百年间,瑶人在当地陆续安村立寨。石口村最早是在明仁宗三年即1427年建成。进入恭城的伸家瑶迁居至此并自称为“本地人”。而石口所在的地方最初叫石江口,由于本源河河床山石密布,瑶人便把本源河称为石江,石口村便是取石江河口上的村落之意。 伸家瑶在全面兴盛的时期,其内部又分为两支势力集团。以十八岭为界,往北为上,以茅塘村、松木寨为代表的七个村为统辖,黄、盘、李、俸四姓为主;十八岭以南为下峒,包括石口村、牛尾寨、大浪水等村寨,以盆、李、黄、翟、黎五姓为主,俗称“五姓人”。 “大德九年,千家出峒,大田大地带不来,只带来了个龙衣大娘、元宵喜炮,转到伸家下峒,各人伺奉,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老人求寿,寿比南山,年轻人求多,多比连山。”说起石口村,就不得不提到花炮节,花炮节是石口村每年最大的集体活动,俗称石口会期,以抢花炮为主线,穿插跑梅山、跳羊角舞、长鼓舞等瑶族舞蹈,并融入舞狮、彩调等,亲朋好友纷至沓来,热闹非凡。因为节日所具有的深远历史内涵和独特人文色彩,在2014年11月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花炮节会期作为伸家瑶节日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民间节日,过去每年正月,各村轮流举办会期,争相抢夺花炮。而由于历史上的一些原因,这一传统在伸家峒的许多村落早已消失,目前在整个伸家瑶地区,将这一节俗传承得最完整的,就数石口村的花炮节。在本地人的传说和记忆里,是逃难的先祖从千家峒带来并延续了正月里抢花炮的古老传统,石口村人对这种节日的热衷和传承正体现了村人对祖先历史文化的铭记和共鸣。 有趣的是,作为千家峒瑶族的后裔,石口村瑶人仍保留着崇信多神的传统,相信万物有灵,信仰始祖盘王、山神、土地等各类神祇。石口村黎胜保老人带领记者来到一条小路,这条小路是大村与小村之间的连接路,小有历史。路边有几块形状各异的石头,老人分别介绍这些石头的名字,煞有介事地对记者讲道:“这些石头是有灵的,我们村里的人都会给家人说不要乱动这些石头,要是伤害了石头会发生不好的事情。”这些质朴的信仰有时不必用所谓科学去鞭挞,也正是这些信仰,让生活在此地的瑶族同胞敬畏自然、孝敬长辈、爱护友邻、关爱后代。 如今,石口村道路硬化、自来水供应、厕所改革俱已完成,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花炮节作为非遗文化日渐受到关注,成为当地文旅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日子好过了,道路宽阔了,对外交流多起来了,现在石口村瑶族同胞回湖南千家峒探亲访友也不是难事。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石口村的文化传承彰显了这么一个道理:不忘来路,不辍前行,那么总有一天会得到时代温柔的馈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