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岗岭村:
走湘桂商道 读商贾文化
桂林日报
作者:胡晓诗
新闻 时间:2023年09月07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图①:曾为村民议事、看戏的五福堂,如今已成为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
图②:别驾第内仍有村民居住,充满生活气息。
图③:古村生态博物馆内,泛黄的彩调歌本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图④:雕刻精美的窗花。
□本报记者 胡晓诗 文/摄
海洋山,一座在地理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山脉。以它为分水岭,湘水北上,漓水南流。湘江干流灌江发源于此,灵渠也经过这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中国传统村落,显得尤为瞩目。
这就是位于灵田镇东北,地处海洋山腹地的长岗岭村。2006年,长岗岭村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它带着古朴与沧桑,厚重与底蕴,已然是海洋山中值得一提的文化标志。
一座因路而兴的村庄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长岗岭村。一路山路蜿蜒,巨大的白色发电风车近在眼前。村庄前有毛界岭、大观音山,背依雄狮山,左靠挂膀山,右依天峨山,四周山岭如同屏障。就是这样一个隐于大山的地方,保留了大量桂北商贾文化遗存。
自宋代起,尤其是明清两代,湘米南运、粤盐北输等经济活动高度发展,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上,官商船只络绎不绝,也造就了“千家之市”界首古镇和广西四大圩镇之首的大圩古镇的兴盛。《灵渠文献粹编》记载:“自宋代以来,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楚米之连舶而来者,悉止于全州,卒不能进……向来铜船过陡河必行一月……”灵渠终因繁忙的商务不堪重负,通航效率大大降低。
大量的商品货物不得不经由陆路转运。于是,一条自湘南经全州、兴安,再过崔家、高尚,过长岗岭,即可进入桂林或大圩码头的省际陆路商道应运而生,被称为“湘桂古商道”。
柴米油盐酱醋茶,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过去,盐和茶是由国家掌控专卖的物资,相关贸易必须得到政府的引票后才能进行。对于不产盐的地区,盐的流通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由于运输的工具主要是马,所以商道也被称为“盐马古道”。
资料显示,长岗岭村始建于宋代,盛于明清。该村原名瑶山岭,明代改称长岗岭。这里正好位于兴安至大圩的湘桂商道中间,即三月岭段,距商道仅有两公里多,是理想的中转站、歇脚点。当地村民利用地理环境优势经商发迹,使长岗岭成为远近闻名的“富人村”。
1929年的《灵川县志》载:“三月岭高数百丈,径路陡曲,非三憩不能上。”村长莫志飞告诉记者,三月岭又被当地人叫做“三股岭”“三叠岭”,是指这近两公里的路段有三个岭要爬,是古商道最险、最难走的路。
正是由于山水险峻,道路崎岖,古商道得以完好保存,不时有学者和户外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既有夹道古松,古亭古桥,又有幽静峡谷,流水飞瀑,被马蹄声浸染过的古道既是历史,也是风景。途中的太白亭和五月亭两座长亭,古朴典雅,读一遍亭中的古碑文,不知不觉,古商道的过往便一一浮现在眼前。
清光绪末年,长岗岭村富豪莫崇玖奉母之命,出资维修三月岭古道,修建五里亭于三月岭上,并在两边种植松树以荫路人;暑月之时,又纳租谷雇人在凉亭烧茶,供过路行人免费饮用,成为这一带流传的佳话。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桂黄公路和湘桂铁路的开通使得湘桂商道式微,过路行人如织的场景已随历史散去,但“乐善好施”“乐善不倦”的友善文化仍能穿越历史时空,延绵不绝,赋予古商道远超自身的时代价值。
古商道上的璀璨明珠
长岗岭村村民在经商富裕后,纷纷置办家产,兴建宅舍和祠堂。如今,村内仍完好保留有五福堂、莫氏宗祠、卫守府、别驾第及新旧莫府等明朝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建筑60余座。村周围还保留有完整的明、清、民国石雕圈墓30多座。这些古建筑凝结了古代民间建筑的艺术精华,见证了古商道的繁华。
走进长岗岭村,记者最先见到的古建筑便是五福堂。该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同治年间重修后保存至今,面积800余平方米,由村人共同出资修建,用于议事、看戏。内部为二进一天井形式,第一进为上下两层木结构,第二进为抬梁木结构。如今,五福堂已变为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里面既有犁耙、锄头等传统农业用具、又有木饼模、茶缸等生活用品,还有傩面具、彩调歌本等反映民俗文化的文物,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了以长岗岭为中心的商道古风。
记者在莫志飞的带领下,继续向村中行进,去一探那些建在山坡上的古建筑。途中经过了莫氏宗祠,是该村莫氏家族历年祭祀祖先的场所,面积200余平方米,建于清道光年间,民国十四年和上世纪80年代曾进行过维修。建筑坐北朝南,为二进一井形式。
离莫氏宗祠仅数十米远的卫守府官厅,可以说是长岗岭村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清乾隆末年陈大彪以武职授卫千总,改建为卫守府。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四进四天井带横屋花厅。建筑的大门楼给人恢宏大气之感,由九级台阶和门楼组成,门楼为青瓦屋面马头墙,梁柱下的石础雕刻精细,门堂卷顶万字格窗,门楣上方竖挂龙纹匾额“卫守副府”。步入其中,分别是官员歇息等候主人接见的官厅,屋主生活的中堂和祭祀的后堂,其中中堂挂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五十六年(1791年)灵川知县赠送的“乐善不倦”“贞寿垂徽”匾额,后堂挂“旌表节孝”匾。
卫守府的后方,是因清光绪年间陈氏第十八世祖陈明言例授同知而称名的“别驾第”,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与前者相比,别驾第面积稍小,为1200平方米,三进两横屋带花厅,第三进的后堂悬挂“椿荣叠晋”匾,横屋与三进正屋有廊道、侧门相通。
别驾第门前,一排土坯农舍点缀在银杏树林中,这是独属于乡村的景致。数棵高大的银杏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树干有两人合抱粗。这里原是卫守府的后花园,嘉庆年间便已拆掉改种树。“中间那棵树被我们村里人称为‘嫁妆树’,据说是树主人的儿子要跟随妻子到她的老家定居,女方家境比较困难,就送了这棵树给他们。白果成熟季节可以捡白果去卖,获得一份收入来源。”莫志飞介绍。
“村民主要以莫姓、陈姓为主,在过去两个家族各称盛一时。”莫志飞边走边介绍,又带着记者走进了莫家老院和莫家新院。漫步在用青石板或鹅卵石铺设的巷道里,记者看到,该村建有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清代民居建筑多为青砖包墙木结构,均为小青瓦硬山顶。民居内部有斗拱式、穿斗式、抬梁式等多种多样的建筑形式,每进之间的天井均用规整的青条石铺砌,窗槅、门扇、各类家具等均雕凿有工艺精湛的装饰图案。建筑用料考究、装饰精巧,细节当中尽显昔日村民的富足。
让过去拥有未来
8月22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一天的长岗岭村格外热闹。由灵川县文旅局组织开展的“相约盐马古道上的驿站——长岗岭汉服游园会”活动在此举行。当天上午,参加活动的市民游客着汉服、执团扇,穿行在古宅老巷中,品尝非遗项目擂油茶和古法豆浆,“沉浸式”感受长岗岭的文化魅力。
如何让更多人走进优秀的传统村落,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
2021年12月,在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南宁师范大学曹世武博士发起“长岗岭计划”,积极探索“旅游振兴乡村”新模式。其科研团队通过长期驻村调研、走访、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了解群众诉求、旅游产业发展、古建筑群保护等实际情况,对该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开展规划设计、服务培训、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全链条参与和智慧支持。
2022年3月,长岗岭村民以现金入股的方式,成立灵川县首家旅游专业合作社——桂林市灵川县长岗岭旅游专业合作社,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旅游项目,并组建了管理架构合理、人员配置完善的专业管理运营团队。
2023年3月18日,山边水边书屋在莫氏宗祠揭牌启用。这是广西文化和旅游厅重点支持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建设项目,将进一步完善长岗岭村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满足长岗岭村民既要鼓起“钱袋子”、更要活起“脑壳子”的需求。
与此同时,长岗岭村陆续邀请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多位教师为村民开展餐饮服务、茶艺和咖啡调制、手机摄影等技能培训,邀请灵川县茶文化研究会专家开展茶叶制作技艺培训,不断提升长岗岭村民服务意识与能力,助力乡村旅游发展,完成“村民变股民、乡村变景区、庄稼人变旅游人”的转变。
目前,长岗岭村依托政府统筹支持、高校智力帮扶和村民自主力量,充分利用闲置房舍、田地等资源,完成了住宿、餐饮、户外体验、旅游服务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记者看到,村里的大山来风青年旅舍打理得干净整洁,热水器、卫生间、洗衣机等配套一应俱全;长岗岭油茶非遗工坊里,茶香四溢,“湘桂味道”餐厅里的长岗岭特色美食“十大碗”正等着食客大快朵颐;银杏树下的手工体验区展示着一排排彩绘瓦片,一旁的标语在告诉游人:“热爱生活,也会被生活治愈”……
“以前我们村和普通农村一样,没有什么客人。有了曹博士的规划和打造,现在游客逐步多了起来,眼前就是希望把村里搞好点,让更多游客来到长岗岭。”莫志飞说道。
路书
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搜索“长岗岭”,途中有盘山公路,自驾前往需小心谨慎。
(记者胡晓诗 整理)
杨二说说
长岗岭的模样
长岗岭二哥是去过的,不过算来已经有段日子了。
当时的长岗岭好像已经开始围绕古民居做些布局,但总体动静不大,也没啥配套的东西,关键是不认识人。所以,匆匆走了一圈,草草地看了一下,并没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当然,你要说一点触动都没有,那也是不可能的。二哥总是这样,都这个年纪了,还是没有什么大格局和鉴赏力,去哪里通常都是走马观花式地瞅一瞅,一副兴致不高的样子。但是,事后一想,却总能记得一些小细节——有点像传说中的老年痴呆症,眼前的大事记不得,过去的小事却一直不能忘怀——而这种小细节往往才是打动二哥的东西,能让二哥惦记好多年。
比如说那次去长岗岭,古民居是怎么的结构,用的是什么材料,是否还有雕花什么的,二哥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印象,但村里小媳妇家的一碗油茶,却让二哥记忆犹新。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一提“长岗岭”这三个字,二哥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那个小媳妇,想到了小媳妇让给二哥的那碗油茶。
也不是说油茶多好喝,更不是说小媳妇多漂亮。毕竟那油茶二哥也没喝,那小媳妇二哥也没碰。但是,从前面的高堂瓦屋转到后面的农家土屋时,当二哥穿越那黑黢黢的过道时,正有些忐忑,生怕碰上蹿出的恶犬时,一股油茶的香味若有若无,着实吸引了二哥的注意力。然后二哥看到了一个听到外边有响动、正端着一碗油茶走出门来的小媳妇。
小媳妇有多漂亮?好像也谈不上。如果是走在哪个圩上,这样的姿色,二哥未必会多看一眼。油茶香,但是非同凡响吗?似乎也不至于。起码没有葱花,没有米花,也没有油果。这大概是村里人平时的标配?
二哥嗦了嗦鼻子,说好香。小媳妇似乎一点都不觉得二哥冒昧,手一伸,就把那碗油茶伸到了二哥面前,脆生生地说道:香?喝嘛,试下子。
这碗油茶应该是小媳妇准备自己喝的,听二哥说香,想都没想,就这么直接杵了过来,倒是让轻浮的二哥一时间有些手足无措。从小媳妇的肩膀上望过去,屋里面还有个小家伙,手里抓着个红薯,一边擦鼻涕,一边好奇地往外打量着。二哥连忙推辞,一个劲地说谢谢,不用了,刚喝完油茶过来的。其实,二哥这心里面早就想试一下长岗岭村民们早上的油茶是什么滋味了。至少,那姜味,蒜味,茶味,都十分的地道。
见二哥客气,小媳妇也没多说啥,只是让二哥随便走随便看。说明这里之前肯定也有过类似二哥这样的游客来过,然后粲然一笑,就回去哄小家伙了。
此后,二哥顺着黝黑的过道继续往前走,边走边有些怅然若失的感觉,但心里面却突然间暖和了起来。虽然过道两边的门有些开着、有些闭着,一样的黑黢黢,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人,但刚开始的忐忑却是荡然无存了的。
此后好长一段时间里,二哥都还会时不时想起小媳妇杵过来的那碗油茶。想起小媳妇毫不见外的表情,想起黑黢黢的屋子里,小家伙那清澈的眼神。
这次看到记者写长岗岭的文字,二哥突然就想起了那碗没有喝到的油茶。因此也特别好奇,再有游客来时,他们还会像二哥这么幸运,还会遇到这样不见外的小媳妇吗?
如果有,那才是长岗岭的幸事,也是游客的幸事。这样的长岗岭,才是二哥心目中应有的长岗岭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