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版:深读桂林[大图] [PDF]
 
本版导航 各版导航 视觉导航 标题导航
选择其他日期报纸
历史数字报

兴盛之都 安定之邑

走读“文化兴安”的古韵新辉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3年09月01日    来源:桂林日报

  图①: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内的雕塑。 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图②:香飘四溢的桂林米粉(资料图片)
  古老的灵渠静静流淌,诉说穿越两千多年的“中国智慧”;
  群峰高耸的老山界,写满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
  一边是悠远古韵,一边是红色光芒,与原生态的秀美山水相汇交融,构成了属于兴安这座城的文化根脉,也成就了兴安人的自信之源。
  而兴安的文化并不仅于此。“漓江之源”的山水文化、作为桂林米粉发源地的米粉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古建筑文化……多彩的文化在这里融汇,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
  “兴盛之都,安定之邑”,是为兴安。它赋予了这座桂北县城美好的寓意。循着灵渠潺潺的水声,记者走进兴安,走读这里的悠长文脉,感受这座“魅力名镇”的古韵新辉。

  千年之渠 连通古今
  八月暑期,兴安灵渠景区内人头攒动。灵动的流水给人们带来清新凉爽,苍翠的古树、斑驳的石碑承载着古老的故事,古砖筑起的“人”字形堤坝依然牢固,游人或漫步堤上,或泛舟游览,静静感受这条千年古渠的深沉与灵动。
  若问兴安最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是什么? 那一定是灵渠。
  郭沫若曾感叹:“北有长城,南有灵渠”。长城与灵渠,南北互应,都是秦始皇的杰作。秦始皇修筑长城,是为了阻隔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掠夺。而灵渠的开凿,更像是铸造一柄拓疆的“利剑”,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秦始皇依靠它,将岭南地区归入中国版图。
  灵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人工运河,是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同时,它还是首条山区越岭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船闸(陡门)的运河,有“世界船闸之父”的美誉。
  虽然被赋予了诸多“光环”,从古至今,灵渠依然恬静而低调,就像一个温婉的女子。她涓流不息,见证着兴安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幻,同时也继续发挥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文化旅游等作用。
  穿越两千多年的灵渠,为何至今依然充满生机?这离不开多年来,在桂林不断延续的一场“守护行动”。多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存,所有的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让千年古渠踏上新生之路。
  2018年1月,在经历了前期的一系列修复工程之后,人们瞩目已久的灵渠复航一期试航仪式在溶江镇黄铺码头举行。这意味着,灵渠航运功能在中断数十年之后重新“复活”。
  2022年1月,《桂林市灵渠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标志着灵渠保护、开发、提升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不仅如此,灵渠的“申遗”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18年,灵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使得灵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提升。这也意味着,“双遗产”申报工作再进一程,灵渠距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又近一步。
  2023年7月,2023年世界运河大会研讨会在灵渠畔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灵渠运河的独特性”这一主题进行充分研讨,持续推动灵渠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遗产申报工作,加强灵渠的“一带一路”连接等历史功能价值研究。
  一系列的高层部署正深入落实,一系列的规划正在逐步完善,一个个创意无限的畅想正在尝试落地,一系列的工程正有条不紊地展开……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灵渠,如今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青春态”。

  红色基因 今之血脉
  华南之巅,漓江之源。
  这里的山秀丽挺拔;这里的水清澈见底;这里被誉为“天然氧吧”。酷暑时节,当清凉舒爽的风轻拂过你的脸颊,一呼一吸之间都令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里就是位于兴安县境内的华江瑶族乡。五岭之一的越城岭的主峰——猫儿山也坐落于此。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是这里最吸引人的“招牌”,而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一方绿色山水里还镌刻着一段珍贵的红色印记。
  1934年11月,就在这片群山峻岭间,红军艰难跋涉。猫儿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为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他们血战湘江,向死而生,最终渡过湘江,走向新生。
  红军在兴安停留了12天,留下了许多红色故事和红色遗迹。他们在界首渡口旁的三官堂开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给老百姓分粮食;渡过湘江后在华江瑶族乡的祠堂墙壁上写标语,鼓励民族团结,共同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当地百姓给红军打草鞋、送南瓜……如今,这些珍贵的遗迹无一不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并成为后世人缅怀先烈、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重要场所。
  一抹赋有力量的红色,一份属于兴安的荣耀,在时光流转中,一代代传承着。多年来,赓续红色血脉成了兴安人的坚定使命。
  如何才能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讲好有兴安特色的红色故事?兴安人开始了孜孜不倦的创新与探索。
  近年来,兴安县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利用好烈士纪念碑园场馆、遗址遗存点等资源,持续发掘红色精品研学教学路线,推进界首、华江一带体验式教学路线实施,开发溶江镇和漠川乡等有红色遗迹的教学路线,丰富红色研学线路和内容。以现场实景体验、实地讲解、多媒体演示、互动研讨、集中点评等多种教学手段、多元化教学方法,编辑乡土教材,丰富研学内容,向各级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青少年传播长征精神和湘江战役光辉历史,吸引更多研学、旅游团队前来开展活动。
  与此同时,还不断做强景区串联支线。以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为契机,建强“红色载体”,完成红军长征文化园、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二期)、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遗址、金石红军故道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配合推动桂林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创建5A级景区。还打造了体验式的优质思政课,丰富现场教学内容,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血脉,培养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人。
  而今,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湘江两岸,早已旧貌换新颜。高高矗立的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与周围的绿树繁花交相辉映。“红色兴安”的招牌被持续擦亮。

  美食文化 灿烂华章
  一碗热腾腾的米粉,一座城的人间烟火。
  在桂林有句老话:“幸福生活哪里有,三两米粉二两酒。”一碗桂林米粉,是许多游客对“桂林味道”的印象,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桂林米粉的发源地就在兴安。
  米粉与灵渠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传说秦始皇在开凿灵渠、征战岭南的过程中,来自北方的秦军,吃不惯米饭,加上水土不服,容易患病。于是便模仿着北方面条的制法,就地取材,把南方的大米磨成浆,加工成长条的“米条”。同时,当地瑶人进献了中草药煎制成的防疫药汤,秦军便将“米条”和药汤混食。这种“米条”与药汤融合的美食,逐渐形成了桂林米粉与卤水的雏形。
  作为桂林米粉的发源地,如何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桂林米粉文化做成一张靓丽“名片”?
  多年来,兴安县坚持“以粉为媒”、“以节会友”、“以节招商”,通过举办“桂林米粉节”汇聚四海贤达、共襄美食盛会、共谋合作发展,不断做精做靓做好以米粉为代表的地方美食,进一步打响桂林米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节庆传播兴安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认知度的“地方名片”。如今,兴安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桂林米粉节。每届活动,都以其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八方来客。
  除了米粉,兴安的葡萄也久负盛名。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基地,兴安县被誉为“南方吐鲁番”。
  2023年8月8日,一场名为“灵渠古韵美·兴安葡萄甜”的葡萄电商系列活动,在千年古灵渠南渠畔的新农村——兴安县溶江镇五架车村盛大开启。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电商等走进兴安,沉浸式体验葡萄盛宴,开启一场盛夏的“甜蜜之旅”。
  近年来,兴安县还以葡萄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延伸葡萄产业链。葡萄产业已经成为兴安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兴安县连续多年成功举办葡萄节,如今已举行了十届,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
  秀美的山水、红色的历史、诱人的美食、多彩的民俗……点亮了这座“魅力名镇”古典与现代“混搭”的浪漫气息,而凭借多样文化的“底气”,揣着一份发自心底的“自信”,如今的兴安正努力在打造全域旅游新品牌、壮大产业、守护青山绿水的“幸福之路”上努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