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用户中青少年占比达65.6%
如何让青少年
在短视频中不迷失?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7月06日 来源:桂林日报
一名小男孩在观看手机短视频。
生活中随处可见青少年刷手机短视频。
□本报记者周文琼 文/摄
抑郁、吃安眠药、跳楼、自杀……这些隐晦的灰色词语和沉迷于刷手机短视频的青少年联系起来时,不禁让人感到毛骨悚然,而对于心理咨询师李英来说,在她治疗的沉迷于刷手机短视频的青少年中,这些现象却是真实而频繁地发生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31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而短视频用户中青少年占比65.6%,活跃用户达20%。因此,不论你对此感到震惊还是淡然,数据表明青少年群体已成为短视频的重要用户群体。如何让青少年在短视频中不迷失,如何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短视频,应当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家庭、父母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一责任人,面对孩子迷上刷短视频能做些什么,也值得深入探究。
变化
从沉迷游戏到无聊刷短视频打发时间
孩子学习时反应迟钝,自己教他读书写字被气得火冒三丈;可是孩子玩起手机来,比谁都机灵,为了不让娃玩手机,自己把手机藏起来,但几乎没有娃找不到的情况……农民小廖谈到儿子玩手机的情况显得万般无奈。
吃饭前的空闲时间、外出聚会等待的时候甚至一家人周末相聚的餐桌上,青少年手捧手机心无旁骛,偶尔配合着视频里的场景发出感叹或是笑声——这样的场景在身边比比皆是。在农村,也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孩子围在堂屋的桌子旁,专注于手上的手机,对于其他人进进出出丝毫察觉不到……生活中青少年沉迷于刷短视频的画面,出现在各种人们想象得到或者想象不到的场合中。
美国催眠治疗师学会催眠培训师、治疗师,国家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李英,针对青少年厌学、抑郁、自残、无法与人正常沟通、休学在家、沉迷游戏等行为,有20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她是桂林人,2021年她回到家乡前,曾长期在美国、上海、广州、南宁等地从事身心健康管理工作。她说,青少年沉迷网络并不是新鲜事物,但这几年有了一些变化。
李英告诉记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明显感觉到,过去青少年沉迷网络,大多是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近几年来,青少年多是沉迷于刷手机短视频,而且也不是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更多的是感到无聊、打发时间。
“他们刷短视频可能不是觉得有趣,而是感到无聊,没有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来消耗体力和精力。这其实和成年人沉迷于刷手机短视频是一样的。”
目前,每个月都有近20个未成年人找李英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在她接触到的案例中,沉迷刷手机短视频的青少年年纪大多在12岁—16岁,她接触到的最小的患者年仅10岁。
“赖老师工作室”是我市一个关爱未成年人的公益品牌,检察官赖家明依托“赖老师工作室”为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他告诉记者,在他辅导的青少年中,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大多数也和沉迷手机有关。
究其根本
从沉迷里看到孩子们的不被接纳
李英从她接触到的案例分析,青少年沉迷刷手机短视频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刷手机短视频,快乐来得轻而易举。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正襟危坐的讲堂变成随时可以浏览、分享、互动的短视频,孩子们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大千世界。或许这也是很多家长许可孩子接触手机短视频的初衷。但网络世界里海量的信息,让孩子们在选择时眼花缭乱,而在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即使成年人也会出现刷短视频上瘾的情况,而未成年人自制力更低,刷短视频更容易上瘾。
其次,家庭关系不健康。例如夫妻离异,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不处于同等被尊重的地位,例如一些家庭中父亲很忙,妈妈全职照顾孩子,但是父亲对妈妈不尊重,孩子也会无视母亲,造成孩子尽管有人陪伴但不受管教;农村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平日只有通过手机和孩子视频联络交流,孩子自己掌管手机,家长无法约束孩子使用手机,造成其沉迷手机。
再次,孩子成为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价值认可。有的父母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学习和考试的机器。因此除了学习,孩子在其他方面与父母的沟通太少,而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感受到情绪的释放,在小游戏中找到成就感。如今农村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孩子们不再像父母辈小时候在学习之余要帮家里做农活来减轻家庭负担,大多不再参与农务劳作,而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往往是“你只要专心把书读好,其他任何事都不需要操心”。孩子们不再在大自然里奔跑,变成了捧着手机消磨学习之外的时间。
其实,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刷手机短视频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发布《短视频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有内在因素(个体)和外在因素(环境)两方面。主要包括:一、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心理上有压力、迷惘的孩子,经常使用网络的比例更高。二、匮乏的社交关系。社交人际沟通技能较低的孩子,接触网络比例更高;感觉自己受到老师和同学歧视和漠视的青少年,使用网络更频繁,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也比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的孩子长。三、低质量的同伴依恋。缺少足够的友谊陪伴,同伴关系缺失的青少年会更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中。四、幸福感缺失的家庭氛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短视频使用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比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职业状况等,家庭完整性,家庭亲密度等。幸福感缺乏的青少年接触网络的比例更高,会寄希望于通过网络获得交流的满足感。五、不够完善的学校教育。学校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质量,比如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能力的相关教育水平;师生关系,比如老师能否可以提供支持性的师生关系、尽早发现孩子的问题;学校氛围,比如学校是否有安全的教育环境,有无校园暴力、霸凌等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事件。当青少年无法在学校中获得较高的学习能力、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就会寄希望在网络寻找安慰。
多措并举
加强家庭教育
仍是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的社交场域中,青少年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接收、休闲习惯的培养等,不再如以往是完全在实体社会中渐进培育的过程,而是直接面对海量的信息并根据自我的喜好来进行选择。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是一项现实的社会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一起努力,多措并举、多元共治。
2023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短视频管理、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等工作。会议指出当下未成年人上网观看短视频越来越普遍,需要“加强短视频建设和管理,大力激浊扬清,营造短视频清朗空间,提高未成年人保护水平,在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方面对未成年人发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2018年试点上线的“青少年模式”,现已成为短视频平台的标准配置。《报告》分析,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对使用时长、使用时段、使用功能进行了严格限制,对预防青少年沉迷短视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青少年模式”仍然存在不足,《报告》称通过调研发现,不同平台对于功能限制、内容筛选等标准也不尽相同。由于“青少年模式”标准的不统一,青少年可能会流向对其限制较为宽松的平台,从而导致“青少年模式”的失效。如今,对短视频“青少年模式”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企业等也在探索解决办法。
家庭教育在防止青少年沉迷手机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直接解决孩子相关问题的重要途径。
如何来界定孩子是否已经上瘾呢?李英表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玩手机的时间长,放下手机就浑身难受的样子,对其他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家长不让玩手机时,孩子会出现情绪暴躁甚至摔打东西、打人的情况等,家长就要警惕了。当孩子沉迷刷手机时很多家长的反应过于粗暴简单,甚至直接把孩子的手机抢走,会让孩子情绪崩溃,甚至做出跳楼、自杀等过激行为。
李英说,其实,很多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是手足无措的。
李英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帮助对方重塑家庭系统是她最常用也最有效的办法。她说,孩子从沉迷手机短视频中走出来,需要整个家庭来努力配合。在家庭中每个人充当好自己的角色,让妈妈做妈妈,让孩子做自己,挖掘个人在家庭关系形成中最初的沟通模式,以及个人潜意识里那些隐藏比较深的未被满足的期待和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彼此理解,缓和关系。再找到孩子的兴趣所在,让孩子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渐放下手机,回归健康生活。
赖家明也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只有7岁的小女孩也沉迷于刷手机短视频,家人发现她情绪不对劲后带到赖老师工作室来接受心理辅导。赖家明得知,女孩的父亲是一名工厂员工,平日工作强度大,每天回到家后,父女俩都离不开手机,相互缺少沟通。在接受心理辅导后,这位父亲答应与孩子一起努力戒掉玩手机的习惯,加强和孩子的沟通。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小女孩不再那么沉迷于玩手机了。
赖家明认为,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是避免孩子沉迷手机的关键一环。
记者从市妇联了解到,2020年根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修订)》和“家家幸福安康工程”的内容要求,按照自治区妇联在全区实施“父母成长计划”工作部署,市教育局、市妇联共同建议发起“家长学校”计划,提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意识,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弘扬良好家教家风,并联合确定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我市首个“家长学校”。“家长学校”组织桂林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进校园、到乡村为家长们授课,一年超过上千场次。赖家明也是“家长学校”的成员。他说,给农村家长上课,现在比过去的需求更大。因为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他们教育孩子依旧以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经验为主,缺少科学的教育方式,如今社会发展太快,更是令他们难以应对。“对于低龄的孩子,家长应该拒绝用手机来带娃;对于已经使用手机的青少年,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加强陪伴、加强沟通,从小培养孩子的志向,让孩子有目标……大道至简,这些朴实的道理,仍然是家庭教育中避免孩子沉迷网络世界最根本也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