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3年05月26日 来源:桂林日报
□本报记者刘健 通讯员夏美艳 文承晖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支撑。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全州县坚持“党建引领、政法聚力、网格服务、多元参与、治理有效”的总基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夯实平安建设基础,探索建立了具有全州特色的“1423”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创新和改进网格化基层治理体系,用“小网格”做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构建政法聚力“共同体”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社会治理难题的写照。如何巧用这根“针”,串起千条“线”,考量着制度设计者的智慧。牵引社会问题软着陆,破解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需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上下功夫。
近年来,全州县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网格化治理工作同部署、共考核,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澎湃动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引领力,建强战斗堡垒,全州县委主要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网格化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整合力量,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红色力量充实到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提升凝聚力,多元参与治理。全州县通过深化“党建+微网格”服务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县、乡镇、村、支部(小组)、户五级联动机制;发挥政法部门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营造全民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筑牢平安建设“奠基石”
在现有县乡村三级网格体系的基础上,全州县进一步划分村(社区)分片微网格1337个、村(居)民小组微网格3109个,实现不漏盲区、不留死角。同时,组建“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红色基层网格员队伍,整合老党员、退休干部、退伍军人等基层力量,成立志愿者队伍,形成共建共享、群防群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按照“一网格(微网格)一微信群”模式,全域建立党员服务群和网格管理群,构建网格事项闭环处置机制,网上运转与网下办理同步操作,变被动处理为主动服务。
此外,初步实现党建“小鱼”系统、“雪亮工程”、综治视联网和广西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四网”融合,3012路视频监控探头、2万多路社会面共建监控探头覆盖全县286个村(居)委,筑牢平安建设“奠基石”。
创新基层治理“助推器”
如何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使之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助推器”,全州县一直在探索创新。
全州县创新基层多元联调机制,组成多元联调中心,发挥网格员深入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和公安、司法部门共同调处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努力将问题化解在源头。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有针对性地对矛盾纠纷进行专业化调处。同时,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效力保障制度,司法力量提前介入,对调解达成的协议进行司法确认,切实使辖区内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防激化。
同时,完善村级综合治理机制,在各自然村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小组,以党员为核心,采取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等方式,推动民主议事、矛盾化解、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将问题消化在村内、化解在基层。
架起干部群众“连心桥”
基层服务队伍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和群众沟通的桥梁,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要架起干部群众“连心桥”,争当人民群众前行的“领头雁”,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好公仆。
全州县将红色资源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全县建立了三支红色基层服务队伍。组建红色巡防队,全域建立“红袖标”治安巡防队,才湾镇南一村创新“公安蓝+红袖标”工作模式,全力服务保障游客安全,成为全州红色旅游的新亮点。组建红色宣讲队,充分利用“三官一律”“一村一辅警”等基层治理力量,与网格员联动融合,通过精品党课、法律服务等形式广泛宣讲,实现基层普法“零距离”。组建红色调解队,建立“红色调解室”,整合人民调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顾问等社会力量组成红色调解队伍,实现县、乡、村调解联动。创新“四心调解法”,全面提升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多元化解能力。截至目前,全县排查化解纠纷763件,化解率达到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