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立房”百家帮
桂林日报
作者:
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19日 来源:桂林日报
村民用绳子将桁条吊至屋顶进行安装。
建房村民在加固吊脚楼。
村民在搬运建吊脚楼的构件。
吊送糍粑、糖果等物到房顶,准备“抛梁粑”。
师傅抡起木锤把方条打进柱头。
师傅用篾条绑紧加固顶柱子的木头。
众人争抢“梁粑”。
□本报记者李忠波 通讯员韦吉阳 陆恒江 文/摄
“升起呀,升起呀……”初冬时节,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江底乡建新村,随着瑶家汉子喊着整齐的号子,一座高十余米、四排三间的瑶族吊脚楼主体框架“拔地而起”。
吊脚楼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群众的传统建筑,具有通风防潮、冬暖夏凉的特点。一座吊脚楼的建造要使用几十至上百根木柱、木枋及各类木构件,“总工程师”掌墨师傅几乎不用一钉一铆,全凭榫卯、穿枋等方式连接。从挖地基、备木料到设计加工“立房”、盖瓦等环节,最后建成正式居住,一般需要数月时间。
“立房”是吊脚楼基本建成的标志。在建新村,“立房”又称“升房”,村寨里的男男女女都会主动前来帮忙。这就是所谓的一家“立房”百家帮忙,主家只用供饭即可。“立房”当天一大早,选定吉时后,在现场队长的指挥下,男人负责搬运木料、吊立排扇、稳固穿枋、校正排柱等工序,女人负责做好后勤工作。其间,众人的吆喝声、木锤敲击声不绝于耳,场面震撼人心。
吊脚楼主体框架从地面竖起来后,远近的客人陆续到来。他们有的挑着糍粑、有的抬着十字绣、有的手提各种礼物前来庆贺。
“上梁”是为庆祝吊脚楼落成而举行的盛大欢庆仪式,其中“抛梁粑”是上梁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众人先将梁木吊上屋顶后安放在房屋正中屋顶上,随后掌墨师傅则带着徒弟和主家至亲爬上屋顶。掌墨师傅围绕梁木祝福屋主,一边唱祝福语,一边与站在屋顶的人共同抛撒主家之前准备好的糍粑、糖果等物。众人徒手或拿着衣帽等在地面接抢,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年已古稀的掌墨师傅潘玉仁是本村人,他从22岁起便跟随师傅学习建造吊脚楼,在本村及周边建造了40余座吊脚楼。他说,吊脚楼的建造没有专门的图纸,全凭自己的建造经验,再结合主家意愿,在一张纸上画出“仗稿”,然后由团队一起来完成。
据江底乡文化站站长赵启斌介绍,建新村十多年没有看到这种热闹的“立房”场面了。该村是瑶族同胞的聚居地,吊脚楼在村里随处可见,是瑶族群众十分喜爱的传统民居,一座吊脚楼能使用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吊脚楼的建造,既展现了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乡土文化,同时也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和传承。
近年来,龙胜各族自治县把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贯穿到乡村振兴、民族区域自治等工作中,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